小学生听什么?
俗话说:“听到关键处,几句也够人念叨一辈子”。可见,“听”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一直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媒体传播方式和听众接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现代社会,音乐教育如果仍然仅仅聚焦于“唱”和“弹”,无视“听”这个重要的审美体验,那音乐教育也就只能是残缺的。
对小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审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从小学至九年级的一条重要旋律,并设专门章节进行阐述。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有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做到理解、运用、改革;另一方面,学生被动地接受,考试基本上以唱为主,以键盘乐器演奏为辅,“听”的音乐素质普遍较差,课外音乐活跃程度不高,缺少必要的欣赏和描述。
原因分析:
1、“听”对小学生来讲显得苍白、遥远,“听”的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耳朵的挑剔性、辨别力、敏锐度难以培养。
2、没有“听”的条件和机会。音乐课音乐媒体资料普遍供应不足,无法保证音乐课正常需要,学校缺乏必要的音乐专用教室,没有能力提供给学生们高质量的“听”的条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内容贫乏,乐器独奏、唱歌、音乐常识比重较大,而交响乐、歌剧、音乐家及民歌手专访、音乐节等活动背景音乐或配器的分析则少得可怜。学生“听”音乐的机会更少,看电视连音频带的节目及上网听音乐成为学生“听”的主要途径,但这些来自大众文化的音乐,艺术质量良莠不齐,学生难辨高下。
对策与建议:
1、以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为重心,将音乐欣赏教学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组织部分。
音乐欣赏就是听赏音乐,它是相对于音乐实践而言的,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构成。它是凭借音乐这一特定艺术形式,以美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作用于听众,使人获得情感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它是审美的再创造,也是音乐的再生。音乐感受是欣赏音乐的首要环节,是感受主、客观音乐对象之间的互动关联,是个性体验、感悟和体悟音乐语言,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文化理解和再创造。在欣赏中实现感受、理解和体验,是接受者从“不知秋”到“知秋”,从“不知乐”到“乐不思蜀”,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再创造的飞跃。
音乐教学中要纠正“教学音乐认知技能比音乐感受、体验、理解重要”的狭义认识,纠正音乐教学只要“音乐技能”不要“音乐欣赏”的倾向,切实将音乐欣赏这扇大门推得更开,让学生从“欣赏”中得到情感教育、智慧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
2、音乐教师多管齐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途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多听音乐,培养小学生“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和兴趣。
3、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布局,多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音乐,让他们在“听”的审美享受中获得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熏陶。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听”的范本,引导学生细细品尝经典的、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并使这种“听”的审美经验升华为自身音乐情感及道德品质。
4、倡导“听”的生态教学。
音乐教学生态就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音乐作品之间、音乐作品与音乐作品之间,以及教学环境与音乐教学之间的一种存在形态。这种存在形态是相对稳定的、和谐的、统一的。
笔者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改革活动中提出了“听”的生态教学,即以人为本,生态理念指导音乐教学;以音乐欣赏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听”的氛围,实现“听”的高效益,实现“以听促唱、以听促奏、以听助说、以听会友”的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