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属什么生肖?
“属马”,这个答案应该是最准确的。 因为在古时候人们将马归属于十二生肖之一。 《五经要义·卷六》载:“午者,阳气至此而极盛,阴爻在此而衰微……故曰‘午’也。”
东汉大儒郑玄注《礼记·月令》时亦称:“午者,阴阳交岁之候。” 南朝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谓之元旦……饮椒柏酒。二日,四日,五日……是谓五阳旦。”其中“五阳旦”中的“五”字指的便是“午”,也就是今天春节放假调休7天的第5天。 这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人们便把冬至后第五个戊日(即“初冬冬至节”或“小寒节”)作为一年的开始,称之为“下元”;又把立春之后第一个辰日(即“上元”)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正月初一。
那么,为什么要把“下元”和“上元”分别称为“小寒节”和大寒节呢?这是因为古人根据物候变化划分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我国古代将一个周期划分为24段,每段15天,从大寒开始,依次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包含多个候,每一侯都代表着一种气象特征。 而“小寒”与“大寒”这两个节气就包含了两个不同的农历月份。
《逸周书·时训解》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又《礼记·月令》:“孟冬行之十月,民音律,修宫室,具器用。仲冬行之十一月。季冬行之十二月……”可见古人把十二月分作两候,每个月月初和月末的各五天分为一候,共有二十四节气。每月初一为子日,初二为丑日……月底最后五天为亥日。
冬至后第五个戊日恰好是小寒节后一个丁日或戊日,符合“三候雁来”、“五侯水始冰”的物候特点。把这样的日子叫作“小寒”很合适。而“大寒”过后五个庚日或者辛日是“立春”。 “小寒”和大寒”分别对应着现在公历1月5日至1月20日和1月21日至1月30日,这是农历十二月。
而在农历十月和十二月之间有一个“冬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中国大部分地区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就是“冬至”,这一天也是“小寒”之前的一个星期四。 按照古人的算法,冬至后第五个戊日便是小寒节。而现行公历法把冬至后第五个星期天定为“小寒”,恰恰也是农历十二月的月初,两者时间相差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