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打一成语是什么?
谜底:丢三落四
“1、2、5”分别是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一、三、四”同音。打一成语,就应当是含有“三、四”的词语,“三心二意”有“三”没有“四”,“丢三落四”正好有“三”有“四”。同时,“一”在谜面上是序数,谜底中也应当是序数,不能是“一心二意”、“丢意落心”。“丢三落四”符合这一规则。
“丢三落四”一词源自佛教禅宗。禅宗僧侣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为“十方”(四方和上下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而生,是“客尘”、“烦恼”的根源。因此,要达到“空”的最高境界,就要“不拘三界十方,不住三界十方”(《五灯会元》卷十四)。后来进一步衍生为“十方世界,三界之中”、“三界十方”、“三山四海”、“十方四裔”等。《五灯会元》卷十二载禅宗法嗣大觉怀琏答京兆太守句: “山僧实未入门,不敢住三界十方”,《宋史·外国传四·高丽下》载:“高丽东引日本,南距新罗,北抵靺鞨,西接契丹,周六千里。四裔杂处,礼法错互。”宋孔武仲有“三山四海眇难即”句等等。
“丢三落四”一词是“三界十方”、“四裔”等的演绎和引申。由于“十方”的地理位置极为遥远,范围十分辽阔,人们根本难以抵达而视之为“渺茫难测”,在“渺茫难测”的十方世界里,不知要丢几个、落几个地方,用“三”、“四”来代指是恰切的。此外,禅宗主张“顿悟”,即通过思维达到觉悟和顿悟。用“三”、“四”去演绎“三界十方”、“四裔”也是通过思维去理解的过程。“丢三落四”由此而诞生了,比喻马虎大意做事粗心,经常丢失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