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是什么季节?
春季 立春——立夏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4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万物生机勃发。 雨水——惊蛰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的开始和气温的升高,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进入雨水节气。此间气温回升,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南方大部分地区低温阴雨天气仍将持续。过了雨水节气,春天慢慢走来。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明显,大部分地区雨水增多,春雷始鸣。此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四处活动。 春分——清明春分,古时又称为“春半”“仲春”等,一般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了黄经0°,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到了春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冰雪开始融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 春分以后,白昼越来越长,夜间越来越短,气温稳步提高。我国南方地区已是一派春色盎然、春暖花开的景象,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仍会遭遇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谷雨——立夏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19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0°时进入谷雨节气。这时气温明显上升,雨量也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在华北等地,谷雨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杨花落尽,柳絮纷飞,牡丹吐蕊,樱桃红熟…… 立夏——小满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交立夏节气。
立夏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普遍达到18℃以上,日照时间更长,紫外线强度更大,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
小满芒种 小满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5月20日到22日之间,芒种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6月5日至7日之间。 “小满”是指麦类等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此时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充沛,阳光充足。而在北方地区,这时则正是小麦灌浆期,籽粒逐渐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一词,反映的是粮食收割的忙碌景象。
夏至——小暑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限,也是白天最长的一天,之后太阳逐渐南移。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为夏至节气。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所以夏至要吃面条! 小暑大暑 小暑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月6日至8日,大暑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
小暑为小热,还不算太热,大暑则为夏日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高温酷热,雨水集中并在大暑节气结束后迅速消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便是此时节的独特表现。 南北方农作物差异也体现在这一节气的气候变化上。在华南地区,小暑之后早晚即可感受到秋意;但在北方,此时正是一派“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盛夏光景。
立秋——处暑立秋意味着秋天来临,处暑意味着暑气消散。民间有“立秋处暑天地远,白露秋分夜漫漫”之说。
白露——寒露白露由热转凉,水汽结露开始变得均匀清晰,因此得名为白露。白露期间,昼夜温差变大,北方部分地区早晚可以闻得到桂花的香气,江南地区则有“未食菱藕,先吃鲜桃”的风俗。 而到了寒露,气候由凉转冷,雨水渐少,空气干燥,露水增多,且温度下降明显。在南方地区,寒露过后往往迎来一年一度的寒露风。
霜降立冬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位于公历10月23—24日之间。“霜重月昏人梦醒,林空径寂雁声寒”,霜降后的凌晨,常常能够看到挂于枝头的白露,被晨雾凝结成霜。 立冬小雪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1月7—8日。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出现冬天景象,水冰地冻,万物凋零。
小雪大雪 小雪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大雪则在每年的12月6—8日。 小雪节气后,气温继续走低,大地一片萧瑟。古有云“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现象。
小寒大寒 小寒是大寒的铺垫,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小寒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月5—7日。大寒则是全年气温最低的一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