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黄道吉日有哪些?
“吉日”这个词是相对于“凶日”、“晦日”之类提出的,在古代,人们把每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由天干地支来表示,从子时到亥时共有十个时辰。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以干支来标记日期,如甲子日、乙丑日等等。
“黄道”是指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一条路线,这条线路大约每隔10度为一个节点(每一个节气约为30度),称为“黄道宫”,共有十二个。其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冬至大寒立春惊蛰等等处于黄道上,而立秋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等等处于黄道两侧,我们称之为“黄道附近”。 之所以将黄道附近的这些日子称为“吉”,是因为在这些日子里,太阳运动并不在赤道上面,而是有所偏移的。古人在观察月亮的时候发现,月亮也有“朔望”之分,即每月初一(月相是新月)和十五(月相是圆月),这时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也就是说每当月亮处于两者中间的时候,太阳也正好处于黄道之中。所以初一是“朔”,十五是“望”。所谓“晦”就是月亮逐渐变缺,也就是月亮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位置逐渐偏移,直到农历最后一天,月亮完全成为新月,这时的“日”就叫做“晦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日期,如春节就在立春这一天,大暑则是在小暑前一个节气。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每个节气的日期相对固定,但每年农历的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的节气却是有变化的,比如立春可能出现在春节的前面或者后面,雨水可能在初三或廿三到来等,这是因为我国古代采用“定气法”计算节气,而不是现在通用的“公历”。当然,这种计算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阳历月份相差不大的年份。如果年份不一样,计算出来的节气就会不同。所以,按照古代的节气来计算今日何日,其实是有问题的。
那么,既然按节气推算今日为“芒种”,为什么还要问2016年是“壬申”年呢?这里其实涉及到了农历的一个特点:闰月。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每年长度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每年的天数(365天或366天)就有差池,为了补上这个差池,农历中就设置了“闰月”。在公历中不存在闰月的说法,而农历闰年的计算方法则是“三年一闰”或“五年二闰”。
2016年农历有两个闰月,分别是闰四月和九月,所以这一年有三十天的月份有两个月(闰月不固定发生在每个月里面),二十九天的一共有四个月,合计是13个农历月,而对应的公历日期就从2月4号持续到12月30号,共355天左右。这样一来,农历纪年和公历记日就出现重叠了,即农历十二月可能与公历一年(平年)或次年一月(闰年)重合。当农历十二月与公历来年一月重合时,我们就说这个月“跨年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跨年”,只是经过了一个公历年度而已),而公历新年正是农历腊月卅日,这一天刚好也是节气立春。可见,用农历来推算“吉日”是不成立的,必须用公历。而且,因为今年的闰月在九月,所以十月和后十月(小雪到大雪)是没有“冬至”和“小寒”的(冬至和小寒都在农历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