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是什么生肖?
“龛”字上面是一个“宀”,下面是个“今”,“宀”代表家;“今”的字形,像一个人站在院子里,这个“人”就是“今天”的“今”。所以“龛”的本意是指放在屋子里的神像或供奉神明的地方。 十二生肖中,牛和羊是吃草的动物,猪和鼠是杂食的动物,它们是在室内吃的;而龙、虎、马、兔则是吃肉的动物,它们是在户外吃的。所以这6个属相,与“龛”字的字形很符合。 那么牛和羊为什么合在一起呢?
在古人生活的大环境下,牛主要用来耕种,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属于“室”里养的“家畜”。而羊在古时主要是吃肉,是“户”里养的“家畜”。牛和羊同属于家畜,且与“龛”的字形相符,所以牛和羊就进了同一个生肖了——这就是生肖牛和生肖羊的来历。 而另外4个属像是根据每两个属相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定的。比如马和羊都有“口”,鸡和猴都“猴”;狗和猪都“亥”等等。之所以没有把龙和其他7个属相放在一起,是因为在古代,其他7个属相都是指“六畜”,而龙只是象征祥瑞的一种神话动物,并不在“六畜”之内,所以不能同龙一起算做8个属相。
龛有“石窟龛”和“殿堂龛”,前者为崖墓性质,墓前往往有题名旌铭;后者用于供奉像设,二者均可作为考察墓主人信仰之依据。东汉时期,佛教尚未广泛流传,人们信奉黄老道家和“君权神授”,所以东汉时期的石窟龛在构造上往往有模仿帝王宫阙的建筑——斗拱。这在四川巴蜀地区十分常见。东汉时期,一些达官要人希望死后还能保有生前的贵胄,于是在墓中加入“阙”这种象征着尊荣的图案。而墓葬的年代和墓葬的主人都是考察生肖雕刻出现时间和地区分布的重要依据。
东汉至三国时期,人们多采取家族合葬的方式,所以,四川一些地区东汉至三国墓主人的官位普遍比较高,这正好为考察生肖的早期分布和流行提供了有利的考古资源。同时,也因为是合葬墓,墓葬的使用者有男女老幼,这从侧面证实了生肖在当时已经得到了男女老幼的共同使用,从而具备了普遍性。
东汉中晚期成都有不少的外来移民,而且不乏有西域地区的人,他们带着先进的冶铁技术来到成都后,与本地蜀人通婚,有的融入了蜀地文化后入乡随俗,有的虽在蜀地定居但仍保留着一些域外的生活习惯,而生肖十二兽则是融入了本地文化的产物。在他们心目中既是辟邪之物,也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在里面,这是他们在蜀地他乡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