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是什么生肖?
一、引语 《礼记·檀弓下》有言:“君子不为苟且,不食饥馑。” 孔颖达疏:“君子不故意做坏事,亦不为无道而饿死。” 先哲们已经指出,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为生活所迫,做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哪怕是赚钱,也要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这样活着人才会心安理得,否则每天睡不安稳,半夜会被自己的良知惊醒。 同样,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饮食都保障不了,那么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人是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的。如果我们为了金钱和权利可以牺牲任何东西,包括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清白,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这世间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比权力更值得向往的东西。比如正义、公平、自由以及尊严等等。这些精神财富远比金钱和权力有价值得多! 而拥有这些精神财富的人,必然不会是卑躬屈膝、任人宰割的懦夫;也不会是为了几颗米而把自己的命送给恶魔的蠢货。
二、典故(一) 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个贤者,也是个隐士。 有一次朋友来访,看见他家破烂不堪,就问:“您为什么不把它拆了重建?” 陶渊明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早上起来整治田地边上的杂草,夜里扛着锄头带着月亮回来。 朋友说:“这屋子这么破,您晚上睡觉不怕梦游吗?” 陶渊明答:“我梦游到哪儿去呀?家里既无明珠美玉,也无奇珍异宝。” 陶先生的理想生活是:耕作读书,种花植木,与朋友闲聊,欣赏大自然。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个田园诗人+田园科学家。通过耕种来实现诗意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生活不是天生的,是需要积累的。 陶渊明29岁官拜江州祭酒,虽然品阶不高,但也是正式公务员了。 他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但发现官场黑暗,就辞职回家了。以后又做过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最后回到家乡做了个农民。 这个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20岁时,他的目标是当个出仕做官的贤臣能吏。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五柳先生传》) 36岁时,他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番大事业,他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鋤归。”“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1岁时,他终于实现了田园生活的梦想——有了十多亩地,还有了房子、草场、庄园。于是他再也不想去找工作了。因为他觉得人生应该追求精神世界的丰满,而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足。
三、典故(二) 南朝梁武帝时有个著名的隐士萧统,他是齐宣王的后裔。祖父萧景,父亲是萧勉。他们家族在江南是大世家,富甲一方。 但萧统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整日与财货、田产、家人为伴,他觉得那样的人生太无趣了。于是年纪轻轻他就离家出走,跑到洛阳去了。 后来梁武帝即位,想让他回京任职,萧统以母亲年老为由婉拒。太后对他很失望,对他说:“你就算孝敬母亲,也应该回到朝廷来让君王信任你啊!” 萧统回答说:“我宁愿留着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在母亲的身边,也不愿留下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在帝王的身旁!” 后来太后死了,梁武帝还是想让他回朝为官。萧统又说:“要我用富贵荣华换取母亲的灵柩,这是不可能的!” 最终萧统守着母亲的灵柩过了一辈子。他的墓址选在了洛阳,而不是故乡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