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是什么生肖?
“桃”字在甲骨文中像从树上坠落下来的桃子形,其本义指桃树或桃子。金文字形像树枝上挂着几个桃子,篆文则进一步简化为“桃”。 《诗经·周南》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当时种桃、吃桃都甚普遍。
汉代以前,人们栽种桃树主要是为了食用,因此对桃子的口味十分看重,而味道鲜美则在于桃甜而多汁。到了汉代,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蟠桃”和“御桃”品种。这两个品种的特点是树形高大,果实形状长,颜色深红(黄),肉质肥厚,味浓甘美,且有香气。
这样的好桃当然受到皇家的青睐,于是宫廷中开始专门培植这种优良品种。《晋书·食货志》载,西晋时宫中所植桃树就是由洛阳东南的“御桃园”所供应。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中也说到一种名为“紫蟠桃”的好桃,“大如拳,色赤似丸,香脆美味,入口即化”。
南北朝时,南北争战频繁,但好桃的种植却并未中断。不过此时北方的桃子似乎没有南方的质量好。北齐学者颜之推在谈到江南特产时说:“杨梅北来所谓甘酸者,皆南人所谓枇杷者也;枇杷北来所谓甘酸者,皆南土所谓杨梅者也。”“杨梅”即是吴越地区的特产之一,如今也是浙江诸暨的著名水果。
到唐代,种植桃树的方法已在民间广为流传,诗人们也经常用优美的诗句来称赞这一果树。如李白有“桃李出深巷,桃花色如黛”(《题二灵寺》),杜甫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曲江二首》),裴迪有“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十里春光老”(《酬张夏》)等。
不过,唐代诗人不仅注意到不同的桃树有不同的颜色和口感,而且也留意到不同季节的桃实也有不同的风味。韩愈就提到过“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极目长看酒旗飘”(《柳江亭》)。这里的“子”就是指尚未成熟的桃子。
宋代以后,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人笔下的书斋里。南宋陆游就有“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那正是江南盛夏的景象:绿树成荫,梅子金黄,杏子肥美,蜻蜓飞舞。
其实,在中原地区,夏天也是有大量成熟果品的。北宋苏轼写过这样一首词:“叶底黄鹂叫,树边芳草斜阳。菜里瓜秧嫩,锅中野菜香。”在他眼中的夏季是翠绿的,是有着浓浓草木之香的,其中也有刚刚结出的果子——“菜里瓜秧嫩”。所以,“桃”自然是绿油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