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是节气算吗?
不算,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立春后白昼时长渐消,黑夜长度渐长;气温、降水也逐渐变化。但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旧冬令时节,气候寒冷干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说的就是立春之后下起雪来。 立春,为正月节;立春日,又名正月节、岁始、改岁、更岁等,就是春季的第一天,立春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之间。立春时太阳到达黄经315°。
自秦代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就把立春作为一年之中首个节日,称之为“春节”(年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日,仕官称贺,民家饮酒,散市,炮炙羹饭。”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冬至祭神》载:“朝廷于立春日,以春牛聘西陲良牧,谓之‘献岁’。”“立春日,为清宴之候。士美其服,女妍其妆,鼓吹爆竹,市井喧阗。”可见古人对这一天的重视程度。 在现代汉语中,“春”字是指春天,而“春节”则特指公历2月14日至16日这几天。
生肖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比较普遍,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根据十二生肖的传说,每个人都按照农历年份而有属相。十二生肖,是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悠久的中华文化是生肖文化的源头活水,生肖文化亦是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十二生肖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们先人丰富智慧与想像力的体现。在十二地支的配属中,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亥猪分别居于子位、寅位、辰位、午位、申位、亥位等阳位,而丑牛、卯兔、巳蛇、未羊、戌狗、酉鸡则分列于丑位、卯位、巳位、未位、酉位、戌位等阴位。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最终是普遍的,甚至是国际的。生肖文化的研究,则有广阔的空间。生肖纪年与中国古老的干支系统有关,生肖是一种形象、生动的纪年纪月方法。十二生肖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最终它以质朴、本色的形式流传至今。
中国民俗学会曾于1994年组织专家研究生肖纪年与干支纪年的对应关系。在确定生肖纪年与干支纪年的对应关系时,他们根据的主要依据是:生肖与地支是对应关系,十二生肖的顺序可以由十天干的顺序来确定。
他们认为,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最初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纪时法。干支纪年出现于殷代,但到了战国末期的秦朝、汉代,干支纪年才盛行起来。十二生肖的产生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因此就不可能和干支纪年产生同步的一一对应关系。
他们根据《说苑正谏》之《宋景公之时》篇,认为最初子是配鼠,午是配马,但寅和猴、卯和兔、申和猴等在当时还没有对应。该书载: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心主令,祸将若何?子韦曰:“荧惑,天罚也,心,宋都也,祸当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使治国家也,其若之何?”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亡则无民,民亡则无君,其皆然也,心愈益。”子韦曰:“君有仁心,降于神明,神明必相佑,荧惑必徙。”于是,向明而朝,见荧惑已徙他处。当是时,宋日有喜气。公曰:“吾闻祥出非一。”明年,公有病也,久之,而荧惑又在心。公曰:“祥不一,奈何?”子韦曰:“愿以申、未二时为之。”公曰:“不敢。”是夜,公薨。这段文字中就有寅配牛、卯配兔和午配马的文字出现。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鼠)兽之属也。昼伏夜行,象鼠。臼形。“鼠”字的构形和“鼠”字的注解证明当时已普遍饲养牛、羊、猪等大牲畜,而鼠害成了大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牛耕经济已很发达。
可见,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始于汉代。在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中,已经认识到十二生肖为属相动物,并出现了寅和兔、午和马、申和猴的一一对应关系。书中说:“或曰马蹄在子,鼠牙在卯,牛领在辰,虎距在寅,兔头在未,龙角在巳,蛇文在午,羊头在未,猴头在申,鸡翼在酉,狗齿在戍,豕足在亥,象十二辰之度也。”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已经一一对应。“卯,孝也,春月时,万物貌然出生,物之孝也,从子从反犬”。“酉”字下注;“酉,就也,九月黍成可收入,象共头有齿形”。“戌”字下注:“戌,灭也,春分之亥,物当尽灭也,象灭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