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叫什么?
从西汉到清朝,官府设立的传授儒家经典,培养官吏的学校仍然叫做“学”。学分为国学和地方学校的“乡学”。乡学分为“太学”“郡国学”和“县学”。在乡学学习的生员,通称为“诸生”,包括“监生”“秀才”和府、州、县学生。学生每年秋季入学,春季复习考试,叫“春秋乡试”。考试成绩及格的取为“贡生”,送到京城学部参加会试。
西汉时还有两种主要的学校。一是给贵族子弟设立的“太学”和“宫邸学”。学生叫“公子”“皇孙”。二是为政府各部门培养实际工作人员设立的“横局”,性质接近于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内容主要是本职的专业技术。
官府设立的医家叫“医官”。从西汉到宋朝,皇帝和他的家属、官吏居住的地方设有“太医官”,掌管宫廷贵族和高级官吏的医疗,也负责医学教育工作。学生叫“太医见学生”“医师”“医士”或“医生”,考试及格的称“太医生”。从西汉到南北朝,地方政权的首府设有地方医学教育机关,叫“太医令史”“医工曹”“医曹”“医局”。唐朝各州都设有医学机关,叫“医坊”。
官府为军人和罪犯设立的学校叫“武学”和“狱学”。宋朝在京都设立“武学”,用来教授军事知识。从金朝到明朝,在京师和各地方学中附设军礼,叫“兼学武艺”,或者叫“兼习武艺”。清末在一些“州县学”中设立“兼习营阵武艺”的军事课程,称为“兼习营阵”,也简称为“兼习武艺”。西汉在地方监狱中曾经附设过以教授礼乐为主的“狱学”。
西汉京师的贫苦子弟设立“宫少学”,用来教授伦理道德。
南北朝时,有的官府为贫苦人家的幼童设立启蒙学校,叫“蒙养”或“蒙馆”。
南北朝到清朝,寺院和僧院也兼营教育,叫“僧学”“佛学”“讲经”或“讲堂”。东晋到宋朝,有的寺院还附设以识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初等教育机构,叫“书馆”“经馆”“义学”或“义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