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园之父是谁?
陈鹤琴,浙江上虞县人,1923年,他创办了华童幼儿园,这是中国首家由中国人办的幼儿园,“儿童之父”陈鹤琴曾在这里工作了整整22年,这里也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1892年6月29日,陈鹤琴生于浙江省上虞县。9岁,入上海中西学堂。191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其间,曾经自学西医。1915年,随邓秋衣赴美国俄亥俄州卫斯里安大学医科求学,一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幼儿教育,师从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玛瑞·诺尔斯教授。1919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副博士文凭。毕业后,陈鹤琴回到了祖国,决心将自己所学到的幼儿教育知识贡献给祖国的明天。
1922年,陈鹤琴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幼稚教育专家,兼教自然科学史及儿童卫生。他创办了上海学术团体幼儿教育研究社,任副主任。在这个基础上,1925年,他主持创办了我国首家托儿所——“冬青社”,次年,又将冬青社改为“雪狮幼儿艺术团”。1929年,倡导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沪江幼儿园。在此后的两年中,他一直担任沪江幼儿园的园长。1933年,组织办理了南京鼓楼幼稚园。40年代又创办了“乐土幼稚园”和“致远幼稚园”。解放后,一直在南京师范学校任学前教育教授,并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
1955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陈鹤琴被选为教科文全国工委会主任。1956年,被加派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教育研究委员。1957年被选为江苏省自治区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陈鹤琴受到冲击,被暂停教授工作。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鹤琴教授恢复教授职务,受聘为中国教育学会顾问。
陈鹤琴一生从事幼儿教育,积极倡导“活的教育”。他认为“一切活的教育,都是根据地方需要而发生的。活的幼儿园,也应该是有机的,活泼的。”在他的实践中,积极倡导把游戏、生活、工作、学习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了解事实,获得经验,引发兴趣,培养能力。从实践中探索出的“五大教育”(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八项本领”(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运动技能、音乐技能、阅读书法、发明创造、社交技能、自卫技能)是“活教育”的核心。这也成为现今我国幼儿园的基本教学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