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通胀还是通缩?
目前,国际舆论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判断的共识是“L型”,即经济仍在通缩中盘整。 通缩压力主要来自于生产成本和资产价格下跌。PPI创纪录下降、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创近30年低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创下超7年新低;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作为重要上游资源的进口成本下移,推动CPI创记录下滑至负值区间。 在这样严峻的成本下行压力之下,企业经营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连续多个月下滑,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历史性地降至-5%,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虽然央行降准降息、财政加码投资以及货币政策工具量价齐扬,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但是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明显大于金融危机之后的任何时期,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扩张迅速,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乏力,银行理财资金端收益持续走低倒逼负债端收益率下行,在利率下行空间有限的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十分有限。
近期市场流动性的边际变化可能是由监管层为了抑制脱实向虚而做出的调整,融资渠道受限的实体企业将面临着更严峻的生存危机。 在需求端,外需的下滑是拉动CPI下降的主要力量。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贸易顺差收窄,外汇储备规模下行。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的推进及美元升值预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外贸行业面临的外需冲击可能继续强化通缩压力。 在供给端,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进程依然艰巨,传统制造业经营环境恶化,盈利能力低下甚至亏损加剧了通缩的压力。石油、铁矿等资源类价格受国际供求关系的影响仍有可能继续下行,对CIP形成一定拖累。但考虑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改革的红利逐步释放,PPI通缩的概率仍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