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为什么有12?
这个简单,我们现在的公元纪年法中,一年作为时间单位,是按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计算的,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每天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按照太阳在天空中从晨昏影长到再次影长的时间计算的,也就是24小时。所以一天相当于地球公转到太阳下方再回转一圈的时间(注意是一圈不是一点,因为地球是在公转的)。
把一年平均分为12份,每份对应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这样每一个月份就有两个天干两个地支,首尾相接就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日历。而这12个时辰正好和12地支相配,每个辰时都有两个干支名称,如上午7-9点甲辰时、乙丑时等。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谁规定的12这个数字呢?原来,在古代人们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制定时间的周期的,即以朔望月为依据。每个月分为四部分,每一段分别有一个名称,每月的第一个部分叫“初”,如月初为“初一日”,月尾为“月末日”;中间三部分各有一天,分别用“上”“中”“下”表示,如“初三日”、“初五日”等等;最后一部分只有两天,也常用“末”或“终”表示,如“月底”、“终三日”。
这样每一月的天数加在一起就都是30天了。然而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一些,因为有的月份会有31天或者29天。于是人们又规定,逢闰年的二月增加一天,五月增加一天,十二月增加一天,使全年天数和农历正月为31天的年份天数相同。 由于一个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因此每逢闰年就必然会出现2月29日,这时必须给四月多添加一天,才能保持每年阳历月份的稳定。可见这种以朔望月为周期的时间计算法是相当粗糙的。它不能适应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后来人们发明了公历,虽然解决了四季问题但带来了另一个新问题——春节要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好在太阳的周年运动是有规律的,可以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加以解决。不过这样一来农历的日子也就没有固定规律了。每当惊蛰过后,我们就得翻日历找哪天是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