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肖是什么生肖?
你大概是指“东肖”,也就是虎。因为古人把东、南、西、北都分别对应了一个属相。 《礼记·月令》里写到:孟春之月,旦明至于辰阳,终则中规;仲春之月,旦明至于卯阳,终则四角;季春之月,旦明至于巳阳,终则尖末;孟夏之月……以此类推,到了冬至那天,日落方位在西北方,日出方位在东北方,所以叫“冬至一阳生”。
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里说得更清楚:“(冬至)日南至,阴极盛,阳气微。故曰:‘日短至’。……(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故曰:‘日中长’。……(秋分)阴阳相半,昼消夜长。故曰:‘昼夜均’。……” 也就是说,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时间、气候特征,而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民俗活动。这些在今天的节气歌里还能找到痕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来划分,每一个节气大约十五天左右,包含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只有立春和大寒、小暑和大暑、立秋和处暑、立冬和小雪、大雪和冬至这十对节气是有明确现代地理界线的。
其他大部分节气都只是标注了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比如春分,在秦岭淮河一线有雨渐增,在长江中下游则是雨分上下半区;夏至在小兴安岭北部会有雾凇,但此时在小亚细亚却是飘雪。而秋分则在青藏高原会出现彩霞满天、云如奔马的天象。 尽管我们如今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仍然可以按24节气的规律过传统的农历新年。但是,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各地节气时间并不一致,所以有很多习俗并不是同一时刻进行。比如腊月二十四扫尘,北方是腊月二十三;除夕,长江流域是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春节,华北是正月初五、江浙是正月初七。
生肖,又叫属相,中国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战国时代出土的生肖尊铜器,十二生肖动物的形象已经出现。专家称,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先民智慧与文的重要遗产,在国际上传播极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但是有一个生肖被人们遗忘了,那就是“肖”。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被遗忘的便是“肖”,肖又写作魈。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鬼怪,常用来形容人长相丑陋,面目可怖之人。它是一种长着人脸,猴身形的动物,其性狡黠机警。相传此怪能食人。《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三首六足虎文,人面,有反阴的毛的神,名曰“山臊”,在巫咸东。有人居,羿杀之。”东晋神话学家干宝《搜神记》卷二十说:“又有怪焉,形如人,长二三尺,裸身,目在顶上。雨则张两肘,如 umb 的样子,名曰裸 Worker。山中有竹,即入其中,食饮皆竹实。恐震之声,而令恶虫、鼠不能为害。俗呼为山魈,亦曰仙姥。”
这种传说中的神怪,在一些地区有称为山魈,其性凶狠,能以闪电相搏斗而杀之,故《续汉书》称其有“雷公”之称。又有《酉阳杂俎》卷八前记曰:“昔吴王阖闾时。有国,地名山臊,人面丑恶。性又阴诡,常能害人,杀之即雷鸣。”
“肖”和十二生肖中的属相在古籍中常常并称。《宋书·符瑞志上》中记载:“尧时有神人兮,被发徒跣,两袒挟一鸡,操一彘,从太行之东南陬至,向尧而鸣,谓尧云,时有大虫啖人,莫之敢害,我为除之。”《淮南子·泛论训》中说:“昔有神鸟,身如雄鸡,面有人颜。”《说文解字·鸟部》载:“肖,神人也。”后逐渐被遗忘。因此“肖”和十二生肖中的生肖属相,在中国民间逐渐成为一体,合称为“十二属相”,也叫“十二生肖”。中国十二生肖中有肖,也有虎,没有肖。
在某些方言中,如粤桂一带,仍然保留“肖”的发音,因此当地人常自称“肖鼠”、“肖牛”等等。在某些方言中,肖鼠又称为马(读阴平声),肖牛又称为牛,肖虎又称为马(读阳平),肖鸡又称为鸡等(详可参看岑麒祥、岑家健《十二属相考》一文,载于《读书》1978年第1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