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是是什么生肖?
“动”字是指什么动物——指龙。 龙的传说很丰富,但以龙的形象出现是在汉代画像石之中。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画,有的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如“羿射十日”“嫦娥奔月”;有的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如“采桑”“喂猪”等;还有的反映的是社会事件,如“击壤而歌”“屠苏酒”等。在这些画面里,龙的形象比较统一,身体卷曲、头上有角、身后有尾、双爪抓住地面。 不过这种形象不是最早出现在我国文学典籍里的龙的样子。
最早的甲骨文里没有“龙”字,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也没有龙的形象。金文中有了“龙”字,字形像两条盘绕着的龙。战国文字中出现了类似“龙”字的形声字“珑”,字形就像一条盘起来的龙,上面部分是“龙”的字形,下面一部分表示声音。小篆接着金文字形的路线走,把“龙”字写得越来越像两条相互盘绕的龙。后来书写者发现,如果把两条龙的位置摆得稍高一些,并略作调整,就变成了现在的“龙”字。这就是现在“龙”字的基础。
从“龙”字的演变来看,最初的“龙”字描写的可能是两根并列的红色柱子(古代祭祀用的柴薪一般用两根并列的树棍),而不是龙。这或许是因为古人认为龙的形象就是两根并列的龙。
由于属相除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12种属相之外再无其它,因此,动不是属相,也不会和属相类似。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把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称为“十二肖”。关于此十三字先后顺序的含义和来历,一般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自然崇拜说),认为十二生肖的由来是古代先民对十二种与他们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依次产生的图腾崇拜的产物。即:鼠牙锐,牛力大,山王虎壮,玉兔善良,龙有灵性,蛇有风流,骏马飞快,绵羊温顺,金丝猴巧智过人,雄鸡报晓,狗善守家门,猪拱家肥。这十二种动物,有善良,有凶恶,有可爱,有可乐,有灵巧,有快捷,有亲近,有可爱,有可恶,有可憎,在相生相克、相互制衡中,它们共同推动着时光的运行。
第二种说法(生肖纪年说),是关于十二生肖产生次序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的产生和古时记时的十二个时辰相对应,即:子时鼠静栖,丑牛卧,寅时虎猛威,卯兔静月,辰龙行雨,巳(si)蛇腹饱(暖),午马腾空,未羊眠草,申猴攀,酉鸡上宿,戌狗守夜,亥猪酣睡。
第三种说法(生肖故事说),是依据一则中国民间故事而来,说的是玉皇大帝要在生肖座次中选十二种动物,于是各种动物纷纷到玉帝跟前去抢夺位子。结果老鼠抢占了头位,惹来了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的相继争夺,玉帝为免争端,令它们列队跑步绕天宫一圈,以到达的时间先后排定生肖的先后。因此就有了老鼠第一,牛其次,虎第三,等等这一十二生肖的座次。
此外,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关于十二生肖的说法。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治理凡间,派各路神仙去民间考察。各路神仙上任时,玉皇大帝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做 “ 看家护院 ”。这些神仙也各司其职,都很好的管理着自己管辖内的百姓。由于各神仙所管理的区域有大有小,所受的香火也有多有少。这些神仙们就在一起议论起来了,有香火多的就看不起香火少的神仙,香火少的神仙就找玉皇大帝去说情。玉皇大帝看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觉得是这么一个事,就问大家说怎么解决啊?一个神仙就说道:“ 现在民间的属相说的就是谁的属相那个属相的人就有神仙保佑,我们就这么继续干下去,十年后再进行审核,这回你算清楚了,这样谁的属相就好谁的属相就好,不好就换,这下神仙们就不再吵了。玉皇大帝也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就派太白金星去实施安排了。这太白金星来到了人间,就对地母娘娘说: “ 你不是有一头老黄牛吗?你把它弄到天上,在干什么使什么。地母娘娘就同意了,让太白金星把老黄牛带走了。这不带不要紧,一带可把老鼠给带跑了,那太白金星哪能放着这么个灵物跑了呢,又把老鼠赶上了天,这不老鼠见这头牛这么大这么能干,心里想今天得找个好点的座位,就对老黄牛说道:大哥我今天有事就坐在你的头上去玩一会吧,你看看你这么大的个子不占地方还有地方让我坐,这牛也是个憨厚老实的东西也没说什么就同意了。太白金星在前面走着就让老鼠抢了先,这回可让太白金星急坏了,可是又不能说什么,老鼠见抢了个牛头,心里更加高兴了。太白金星到了南天门,把十二个属相给排上了座,这老鼠抢了个牛头,排在了首位,老黄牛也给排在了第二,之后分别是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子、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