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是什么生肖?
周文王,姓姜,吕氏,名尚,一称季历(季),周太王之次子,其母太任,乃有邰氏女,为禹后姒姓后裔。其兄太伯、叔虞建吴立国,是为东吴始祖。季历承袭父位,建立诸侯国“周”,定都镐京(今西安西部);在位时间为西元前1075年至前1053年。 季历继承父业,发展生产,广施仁政,国力富强,为伐纣灭商创造了有利条件。《史记·周本记》载,季历“修德振武,欲以城邑土国,大作军事准备。”于是,他“厚赂戎翟,贡纳奇珍,天子列布诸候,号为三恪。”
当时,殷商王朝已处于“文武俱废,贞臣不用”的衰落时期。西方的戎狄势力强大,常侵扰周人居住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季历率周军东向攻伐,取得胜利。《史记·周本纪》载:“季历伐犬夷。”《古本竹书纪年》也载:“季历即位,伐犬夷。”对于这一战役,史籍的记载简略不详。从文献资料来看,周军是乘虚而入,直捣敌巢,取得了迅速的进展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1083年冬,季历率领大军出征西北方的密须(今甘肃灵台县城西)古国,先遣部队进抵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北时,突遭伏击,损失惨重,季历也身负重伤。为了消灭这个桀骜不逊的古国,季历坚持亲自指挥作战,鼓舞士气。在激战中,他利用假败诱敌深入,然后设下埋伏圈,一举全歼敌军,取得了这场关键性胜利的果实。
此战之后,周国的实力空前增强,成为西方的第一个强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季历继续采取“睦邻政策”,与附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为此,他把女儿孟阑君嫁给了虞舜的后代虞仲,又把妹妹太姬嫁给了召公奭(shì)的儿子,建立姻亲关系。
通常,姜子牙被道教尊为神灵是从元始天尊处受封“镇神四帅”、“长生成吉天尊”开始的,但其实在宋代道教典籍就已经有“西那五辰大夫”及姜姓水官“河源都监真君”等神仙的称号。而这,或许与“子牙”这个名号的来历有关。
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太公(姬昌称他为“尚父”)、兴周姜太公、武成王等,是一位著名的周朝开国元勋、谋略家、哲学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军师,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的开国功臣。在先秦典籍《韩非子·说难》中记载,在姬昌被商纣王囚禁羑里时,散宜生、闳夭就曾“求美女、奇物、厚币,以献殷纣王,使之免于死亡……西伯归,乃阴修德,贬损妇人权利,百政不遂,百姓说”,姬昌回到周原之后,“阴修德”、“百姓说”,但“诸侯不与”这时便“使闳夭求散宜生”的姜尚,“复阴修德,诸侯之民归之,于是遂以兵伐纣”。所以,姜尚应该是姬昌重回周原之后“复阴修德”之时招致的“贤人”,是最后“辅佐”姬昌、武王灭殷的。姜尚在周灭殷事业中,始终“深谋远虑”、“多辞顺说”,直到姬发继位之后,在“牧野之战”中为周军“前导伐殷”,为姬发“总师”,在周灭商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周灭殷之战结束后,“周公、毕公左右王”、“大封”天下,姜尚被姬发封于“营丘”,营丘是殷商时期“莱人”的固有之地,位于东海上、齐国故城内,地势低湿,“人民寡”、“禽兽昌”、“莱子族”以东还有“山戎”各部族,因此,封于营丘的姜太公便“劳苦天下”、“修政”而“和齐国”、“转祸为福”、“尊贤尚功”、“褒岩、杵臼之人”、“得士为民”、“少得而天下服”,终于在“周公东征”之后,建起“齐”国并“强于天下”。
太公是文王对吕尚的一种尊称。按照我国古代的习俗,人死后要追上一个具有褒扬意义的谥号。吕尚去世后,周天子在追谥先朝功臣时,根据生前事迹,封吕尚谥号为“文”,吕尚死后,又被尊称为姜太公,后来便将“文”字加在谥号的前面。因此称之为 “姜太公文”。在殷商的时候,“文”与“纹”通用,姜尚死后被周天子追谥为“文”,也就是周天子认可了姜尚生前是位品德、文德极“纹”(美、善)的人了,所以人们便尊称他为“姜太公文”。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文”字省略了,称他为“姜太公”、“太公望”,甚至干脆直接叫“太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姜太公”三个字更是人们熟悉的字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