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是什么生肖?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公元前87年去世 农历辛卯年十一月甲子日(阳历12月25日)出生,腊月初一即位 农历乙亥年十二月己丑日(阳历2月10日),改元“太初”。 农历乙亥年二月庚寅日(阳历3月24日),诛杀皇后王氏及王氏一族。
农历丁丑年十月甲辰朔(阳历11月15日),发生“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自杀身亡。 农历丁丑年十一月辛亥之日,丞相公孙贺父子、公主公孙敬声以及李广利等多人被腰斩或夷灭三族。 农历戊寅年四月辛未日(阳历6月3日),霍光之子霍禹与亲人一起被处死,家属流放到酒泉。 其余人物如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也在同年或被诛杀或者伏罪自尽。
此祸牵连甚广,前后共有数万人口因此获罪。 此年为兔年。
在十二生肖中,属兔的皇帝出过许多,但多半不得善终。唐代薛用弱《集异记》中载有这样一个传闻故事:南北朝时梁朝皇帝武帝属兔,《孝德临辟邪教》中曾载有辟兔王的谣传。东魏骠骑将军贺娄子干说:“自古帝王未有姓兔子,今得辟之,无忧矣!”后来果然梁武帝被侯景杀死。
在历史上被称为“武帝”的皇帝有十余位,其中以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和北齐后主高纬二位的“武帝”谥法最为不同。谥法中,“威强睿德曰武”,“威而不猛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因辟四门曰武”,以上所举为帝王的美谥。在谥法中,属于恶谥的只有“烦更弃常曰武”,但此为诸侯大夫之谥。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和北齐后主高纬二人本无其功,也无其德,却追称武帝、并庙号世宗。按魏晋南北朝的帝王死后本不在生前使用庙号,按帝王的谥法,以“武”字为谥号的也不在少数,北魏从世祖拓跋焘开始,直到魏亡前后十四帝,其中谥法中有“武”字的前后五位之多,除世祖太武帝、高祖文明帝之外,又有高祖孝文帝太孙冯熙的太子拓跋宏、宣武帝元诩的太子刘亮和长子广均追尊为武帝,冯熙死后还被加上尊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北齐后主高纬虽然无道被北周所灭,但其长子高恒在北齐亡后,后周大冢宰隋文帝杨坚以周大赦之日,假意释放了被周囚禁的高恒,使他逃奔突厥,自称“天子”,“犹称国号齐”,仍遥尊其父后主高纬为武皇帝。
在帝王中称帝号为“武”的,南北朝除北魏和北周都先后追称道武、明元、太武、孝文、献文五帝为武帝外,南朝宋也追称惠帝刘FW为“恭武皇帝”、齐追称明帝萧鸾为“武皇帝”,北齐追称后主高纬为武帝。北周宣帝宇文赟号为“天元皇帝”和“天王”,死后被加谥为“武皇帝”。西魏和南朝的梁、陈,虽然没有以武帝称谥的事,而西魏、陈的皇帝中确有二位尊号中称“武”,即西魏大统初以“周文帝”宇文泰为“大丞相、中书令、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天官、柱国、晋公”,封食邑十二万户,后又晋爵为“国公”。骠骑大将军是大将中的最高一级,周文帝还接受这个官衔与“柱国”(六部之首)加上“大行台”(节制全国军事的机构首脑)等称谓和晋爵为“国公”、加封十二万户食邑后,又“进爵周国主,位相国、录尚书事,加九锡”,最后还接受“天元”之号。南朝陈废帝陈伯宗在位仅有16个月就被其叔父叔宝(即陈后主,字元秀)废掉(伯宗的太子胤后为“海陵王”),而伯宗尊号为“太上皇帝”、“孝宣皇帝”、“孝宣武皇帝”。
在中国历史从古到今,从皇帝、公侯、王、妃到平民老百姓,还有许多姓氏和称谓中都有武字辈:公、侯、伯、子、男等各公爵中,有汉代有渤海营陵人孔臧字仲将,西汉太尉孔光的从孙,为东平王刘开国相、侍中、关内侯。三国时的有曹操手下大将乐进字文谦,沛国人,以骑都尉从曹操征战有功,封广昌亭侯,后迁横野将军。还有孙权部将吴郡的朱桓字休穆,为小将作事谨慎,为将军带兵有方,能以寡击众,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