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什么生肖?
子曰(时序中的子),子鼠也! 子是尊称、子鼠即老鼠! 《礼记·丧大记》孔颖达疏:“五岳名山,四渎江河,皆可指为葬处者,此山中之鼠能穿穴,故以喻墓中之鼠也。” 《尔雅·释兽》郭璞注:“鼠之白腹而黑尾者,谓之田鼠”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水老鼠》:“按:陆龟《本草》云,其状如鼹鼠而有色,能潜水食鱼,故名獭鼠。” 可见在古人观念中,包括人在内的众多动物都被归结到五行之中来解释它们的特征和行为。根据《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金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五行之中,除了木和火的属性是比较明确的,其他都很模糊,因此很多动物都被归入自己并不属性的那一列。比如猪属阴属土,但却是火属性;狗属阳属土,却也是火属性。于是古书中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土兽”。 而十二生肖属于十二地支的象征动物,它们分别对应着十二地支。
《礼记·月令》:季冬之月,虎始交,麋觉水暖,熊罴眠,燕雀营巢。 月建寅卯,所以虎和兔先于其它十一个生肖登场。 《礼记·檀弓》孔颖达疏:“兔者,月之象,月有三日,故曰卯兔。”“日之初出,形如钩,故日初生之时,形如兔之目睫。” 《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何休注:“玄菟,高句丽国。”“春王正月,晋侯使荀吴伐杞,获骊戎氏。”杜预注:“周制,封国不得自立春秋。晋灭杞,夷吾赂晋而得国。”郑玄注:“秦州,陇西郡冀县,本秦雍城。”李贤等编注引张揖说:“句,音沟。丽,音狸。” 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的盈亏周期与兔子眼睛的大小变化以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被古人划分为4个类别,即经、史、子、集,古代儒家经典中被先贤列入经这一类的被称为“经书”,列为“史”字头的称为“史书”;列入“子”部的称为“子书”;“集”部的统称为“诗赋”。后来,人们根据十二生肖的属相,在仿照四书五经的样式下,也把十二生肖分成了“经史子集”四类。
十二生肖被归为经书类的属相是:牛、羊、猪。这是因为这三种动物都是我国传统的家畜,尤其是牛和羊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人们的眼中,牛是农耕之本,它与人一起耕种共同换取来年的丰收,在这一点上牛是与人最近的。古代人们耕种看的是节气,而羊在古代又被视为祥瑞之兽,羊有“跪乳之恩”,羊在古人眼中既是吉祥又是孝顺的代表。猪在古人眼中虽是“混吃等死”,无大用处,可猪是被人们普遍接受食用的,所以猪也属于“经书”类。
归于史书类的属相是:龙、虎、鼠。这三种属相在古人眼中皆有“腾云驾雾”之能,只不过,属龙者为王,属龙者乃真龙天子化身,能呼风唤雨,兴云播雾,因此龙在史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位置,龙是“史书”中的精髓。与龙比肩齐位还有“山中小霸”虎,“初一祭龙,十五祭虎”是古代人祭祀时必须进行的规矩。而鼠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地位低下,它以狡黠著称,甚至可偷窃。但它可以上天入地,本领大得堪比神仙,因此也在“史部”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被归于子书类的属相有:兔、蛇、鸡、猴。这四种属相在民间传说和古典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兔被称为嫦娥身边之宠,在月球上和嫦娥一起渡过寂寞时光;蛇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有着重大影响,蛇甚至能幻化为人,法力高深莫测;鸡被称为“德禽”,自古便在五德中占据重要位置,古人把鸡视为文、武、勇、仁、信五德兼备的动物。而在众多动物属相中,属猴人可大千世界中游走,其聪明好动的形象最接近人,猴子是“子部”中能登堂入室的。
归于集部的属相有:马、狗、猪。古代人出行靠马,战事兴盛更离不开马,因此马是古代人不可割舍的动物。马与牛并列为“六畜”之首,因此,马的知名度也是相当高的。狗虽不是古代人普遍家养的宠物,但狗有着忠诚以及护主之德,自古就有着“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一狗更是难得”的称誉,因此狗在“诗赋”一书中也有一席之地。
古人不仅按着四书五经给十二生肖分了类,他们还给十二生肖都取了名字,只不过十二生肖只有四类,因此四类中有着很大的差距。被列为经部的属相为“牲畜”,列为史部的为“异兽”,列为子部的为“小兽”,列为集部的为“走兽”也可见古人按等级划分社会的观念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