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是什么生肖?

阙平阙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成语,语出《后汉书·冯异传论》:“虽无东隅之救,岂非桑榆之功。”意谓在日落处(东隅)有所损失,在夕阳余晖所及之处(桑榆)得到了补充。比喻在此处损失,却在彼处得到补偿。

这实际上是一个古代神话故事,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该神话讲述了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尧舜禹时期水患、地震和蝗虫等自然灾害的故事。这些灾害的出现都有不同的解释,但这个故事的核心却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天地变化,阴阳消长”(《淮南子·天文训》原文)。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昼夜交替的规律。《淮南子》高诱注曰:“晨则承朝,夕则授暮;昼则受午,夜则受卯;卯则受晨,暮则受旦——此为一日也。”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天和黑夜。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但是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总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便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不同解读。如这个“一昼夜”的解说就受到了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说法的影响。司马迁在叙述夏商周时期的天象时,往往将自然现象与帝王命运联系起来。如《史记·天官书》说“汉兴,高祖之七月,荧惑守心。”又如《周本纪》中关于周文王的一星变白的事,都暗含着天人感应的意思。

到了东汉,天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日月星辰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所谓的“灾异”也有其原因。东汉学者张衡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所制造的观察天象的仪器——“浑天仪”不仅精密准确,而且还首次解释了“斗转星移”的现象。

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学术著作《灵宪》,对“浑天说”进行了系统阐述。在这篇不朽的文章里,他明确提出了“月者有晦朔,地球有春秋”——月球有阴晴圆缺,地球有四季更替。这种看法突破了前人“天圆地方”“阴阳消长”的说法,为后来“地圆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依据。

尤天港尤天港优质答主

失之东隅是兔生肖。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闻卿前在孟津,为河内兵所苦,何用相劳,今当先卿驰一乘匈奴。”冯异曰:“陛下与人不同,臣虽失之东隅(失之东隅:在东隅这个地方失去了它),收之桑榆(桑榆:桑树和榆树。比喻晚年、末世),然臣不敢忘陛下隆恩,愿陛下赦臣而用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在东隅这个地方失去了它,而在桑榆这个地方又得到了它。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表示虽然在这一方面或这件事情上失败或损失了,但在另一方面或另外一件事情上得到了胜利或补偿。现在多用来表示在某一方面有所失,但在另一方面有所得。语见《醒世姻缘传》第三回:“俺如今若死,也只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还指望你替我做个报仇人哩。”《品花宝鉴》第二回:“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或者他日另有遇合,亦未可知。”

失之东隅,出自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人有恶异者,出言讟(dú毁谤)语,异敕 Dunn 威不得妄有所言。会日暮,军师韩歆(xīn)持书而还,异以歆为恶人所毁,遂令收歆。属官(主管某事的人)以为失言,不可不辩,异不听…或说(劝说)异曰(对…说):‘谚云:"前覆后戒。"后军,失众见忌,好行为人所仇,可推其意,且自宁帖(安静)。’…异曰(对…说):’我与贼战,每常克获,非独如此。前以君子之师率下,虽能克捷,未足多欢。令者违众而克贼,虽有大功,犹失众心。以此知吾不免也(免不了这个灾难)。’异竟自饮鸩(juàn毒酒)而卒。”(据《后汉书·冯异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