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春代表什么生肖?
“发春”是动物繁殖的季节,一般是指农历二三月。古时,人们发现动物在春夏季节容易发情交配,便以为这些都是春天所致,其实是因为气温回升,万物萌动,使得雌雄动物体内性激素水平上升,因此才有“发春”一说。 那这个说法跟十二生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首先看看“发春”这一自然现象的发生时间——农历二三月。
根据古人记载和现代物理学测算,雨水节气一般在公历2月18-20日交节,惊蛰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5-7日交节,这两个节气大致都在二月初;春分一般于公历3月20日或21日交节,此时昼长夜短,温度回升明显。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节气属于生肖牛还是生肖虎呢? 其实都不对!因为这些节气是在卯月(二月),而牛属丑月(十一月),虎属寅月(正月),也就是说这些节气都属于十二月地支的另一部分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午卯酉”“寅申巳亥”中的另一个“寅申巳亥”四个地支。
“发春”与十二生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如果深入分析古人所用“发春”一词的语境的话,会发现此词其实是相对于“秋实”而言的。如明代冯应京所著《月令广义·迎春》中有:“用朱标染雪衣,名曰‘探春’。盖立春之衣也。至暮,放纸鸢于空,谓之‘送春’,亦曰‘探春’。”这里的“探春”其实就是指春季,因为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所以春季自然是“发春”了。
同理可证,秋季自然也就有“收春”的说法了,而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之后首个节气便是处暑,其含义就是“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可见立秋并不是炎热夏天的结束,而是炎热夏天短暂的停止,正如宋代文学家范成大所说的“秋未立而暑未尽,此谓之‘秋老虎’”,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没有“立秋”,只有“处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