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什么生肖?
拜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过年”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民俗专家看来,拜年不仅饱含着“感恩”与“祝福”,还是一种“文化”和“礼仪”的体现。 那么,古往今来,人们都是怎么拜年的呢?又有哪些忌讳和讲究?让我们走进历史,一探究竟吧!
1. 汉唐时期:拜年的习俗已见于记载 我国古代的拜年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据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汉代蜀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当地人有“岁时饮酒作乐”“正月拜贺”的习俗,这应该就是最早的拜年仪式了。(不过,这种形式可能更偏重拜年祭祀的意味。) 到了唐代,正月初一已经成为官方认定的“元旦”,同时,春节放鞭炮、穿新衣、逛庙会等习俗也在民间出现并流传下来。这时候的拜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娱乐性质,像杜甫写的“忆昔巡行岁,朝朝伴射鸾;宫檐残雪滴,殿瓦早霞暾。日射金銮座,春生玉琯间……”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盛况。
2. 宋元时期:过年成为阖家团圆的日子 到了宋代,过年成为全家团圆的日子。这时候,压岁钱、年夜饭、开门炮仗等等习俗都已经存在。而拜年的形式也有了进一步的细化,人们在初一晨夕之间,都要去给祖辈、父母等行礼问候。 到了元朝,人们通过互送礼物、举办宴会等方式拜年,并且确定了“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父家”的规矩。
3. 明清时期:拜年货礼越发昂贵 到了明代,皇帝会在十二月十四日至十五日,赐与大臣“历书”和“春帖”——也就是提前告知大臣们新年的放假时间和拜年礼数。其中,皇帝还会专门赐给亲信大臣“内宴酒果”,以示恩宠。 清代时,皇帝会亲自挑选吉祥的物件送给诸王和亲王福晋,表达新年祝福。清廷规定的拜年礼物也十分昂贵,有“四盘果”、“八盘果”(后改为“十二盘果")或“二十四盘果"之类。此外还有贴对联、挂福字、给压岁钱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