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鳞指什么生肖?
这个成语出处很有名,来自《诗经·商颂·玄鸟》“翼翼玄鸟,晨去于田,载飞载鸣,集于苞桑。” 毛传解释“晨于田”说:“言春分之时,阴阳散而万物化也。”这就是说春天是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一切欣欣向荣。这个典故一般被用来形容生机勃勃的春季。 但是这个动物其实不是玄鸟而是凤皇(也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庄子·秋水》中有描写“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糟糠浊液而死,我何德能?”这里面提到的鹓鶵就是凤皇。
因为凤皇在古代是百鸟之王,身上的颜色非常华丽,所以鳞鳞形容它是最恰当的。比如《离骚》“凤皇翥兮麟趾,贯珠佩兮陆离。”“高驰驾兮腾雾,忽杳杳兮南山。”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在现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有凤皇存在的传说。据说凤皇每年惊蛰的时候来到云南的哀牢山一带,这时候山上到处是它的身影。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二月二龙抬头,凤皇飞来愁不愁。”不过现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真正的凤皇只有中国境内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用鳞鳞来比喻凤皇还是很形象的。
生肖龙。
龙(Long,英语:Dragon),在世界各个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多为一种祥瑞之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团结的象征、吉祥的象征。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龙”作为一种民族图腾,很早就渗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已有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十二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十二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主张生肖文化在先,地支观念随后而生。还有说法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所传入,与希腊太阳十二宫相对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