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2018年是什么年?
“年”的名称来由有两个:
一、古时人们把周天分为二十八星宿,每隔七天为一“星纪”,一年共有十二个“星纪”,每一个“星纪”都有一个名字(见于大戴礼记·夏小正),这十二个字就是:星纪、玄枵、娵觜、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季秋、孟冬、腊月。其中最后一个字就是“年”的别称。如《左传》中就有“凡分岁:子、午、卯、酉谓之阴阳水火土;亥、子、寅、辰谓之风雷雨。从阳则曰冬至,从阴则曰夏至。’(昭公十七年)又《庄子·秋水篇》中所说,“顺予之理,应乎天之终始,此尧之所业,而舜之所以行四海也。”“尧舜之行,春夏秋冬四时尽矣。”
二、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法,把天干和地支相配,用来记载每年的岁次。由于干支纪年法是古人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出的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因而每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立春”,最后一个月为“立冬”。这样,每年十一月就称为“戌月”,十二月则称为“亥月”等等。而农历每月的第一日为“朔日”,月末最后一天为“晦日”。以立春至大寒的周期为一个“太岁纪年”,每过十二年,太岁的方位就要轮换一次。每年的正月又称“太岁在寅”或“太岁在上”等。整个一年就这样被划分为十二段,每一段都有自己的名称。到了现代,我们仍可看到这种纪年法的痕迹,如“农历一九七二年腊月十九日是甲寅年丁丑月庚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