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康保有什么政策?
河北张家口,是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奶粉生产基地。全市现有奶牛场636家,年产奶量85.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乳制品加工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有19家),年产各类乳制品167.3万吨。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却存在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问题——大量进口原料乳。
据张家口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5年该市原料乳进口量为33.5万吨,同比增长了31.6%,而出口量仅为1.3万吨,同比下降了72.4%。到了2016年上半年,原料乳进口数量为18万吨,同比增长了25.5%;而出口数量只有0.5万吨,同比减少了50.4%。
作为畜牧业大市,张家口每年都要投入上亿元用于引进国外优良畜种、改良当地畜禽品种品质。据了解,目前该市存栏的荷斯坦牛平均产奶量达到6500公斤/头,相比国内平均水平的4500公斤/头要高许多。但即使这样,仍然满足不了本地企业的原料需求,因此不得不从海外购买。
面对巨大的进出口差异,有媒体称,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几年,张家口仍将长期依靠国外市场来填补本土原料乳的缺口。 张晓东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奶业的发展一直是以加工为导向的“倒金字塔”型消费模式,即先有加工厂,然后建牧场引种源,最后补饲料加工。 “这种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只考虑自己有没有原料,不考虑原料的来源是否安全健康。”张晓东说,一些企业甚至宁愿向巴西这样的热带国家投资建厂,也不愿意在气候条件相近的内蒙古自治区投资。 因为在内蒙古建厂,除了需要面对养殖环节带来的环保问题外,还面临当地牧民因为草原被占用而引发的维权事件。
事实上,随着近十几年中国奶业行业的疯狂扩张,行业整合加速,小型养殖场逐渐被淘汰出局,奶业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的乳制品生产单位1858个,比上年减少237个,下降11.5%。
而在前十年,这一数字还是逐年增加的。 从2005年的3479个,到2010年的4389个,再到2015年的1858个,二十年间下降了64%。 产能的集中释放以及进口产品的不断增多,势必会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对于像张家口这样没有形成自身品牌优势的地区来说,未来的路可能会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