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几点入伏啊?
每年天气热的时候都要经历“数伏”,而今年从7月15日就开始进入“头伏”了! 什么是伏? 古代,人们将小暑后的气温上升分为三个时段,每十天为一个时段,每个时段都有一个名称,分别表示炎热、酷热的意思。 “夏至三庚数伏,夏至四庚数大暑。”这是古时计算“数伏”的方法之一。 “三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而潜伏在地下的含义。
“数伏”时间有说法 俗话说,“热在三伏”,这“三伏”指的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而按照农历的推算方法,每隔两个节气有一个“中气”,也就是出现在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10个节气,叫做“芒种”,而芒种之后紧挨着的就是夏至。
由于夏至与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其中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就是夏至了。 在传统历法中,夏至后第一个天干为甲或乙时,对应的夏至节气交节时间的前一天叫“丁酉”;当夏至出现“丙午”干支纪日时,则表明当天是“末伏”的最后一天。
举个例子说明:如去年2016年的夏至出现在公历6月21日,而今年夏至出现在公历6月21日,又因为今年的夏至是“丙午”日,所以昨天(7月8日)是“末伏”最后一天。而今天的“辛未”日则是进入“中伏”的第一天。 由此可推知,今年的“数伏”是从7月15日至8月23日,共40天。
除了这种以闰月定“数伏”长短的方法之外,还有用节气和温度来推算的方法。 如果按节气来计算,一般是在立秋前第一个“白露”之前的五天。如果按温度来推算,通常是在连续5天的日均气温超过30℃之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年“暑伏”的天数不一致,但都是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且末尾一天或者前后一天都有可能是“大暑”。
所以,民间也有“大暑接连伏,高温强势来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