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阴历闰几月?
阴历没有闰月的说法,农历有闰月。 农历是阴阳合历,以月球圆缺变化周期为基础编制。
每月初冬,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由西向东移动一个月(30度58分4秒),月球位于地球的西面。此时太阳与月球在地球上所张的角距达到或接近180度;
每月春季,月球位于地球东面,太阳与月球在地球上所张的角距离约为90度。随着月亮的渐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点逐渐增大,直至满月时达到最大值,此后月倾角开始减小,直到新月后,月地距离逐步缩进。整个过程中,由于地球位于月球运行的轨道上,因此无论月亮还是太阳,都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这种“动态”造成了二十四节气中包含有“节气”“中气”两类节点,其中“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1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等1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中气”。 “雨水”到“谷雨”这段时间,月亮离地球最近,时间约10天;“立秋”到“白露”这段时间,月亮最远,时间也是10天。二者相加约为21天,也就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我们称它为“节气月初”。而“霜降”到“立冬”这段时间,“节气”和“中气”相差不到一天,所以忽略不计。
从“节气月底”往后数第30天,我们便迎来下一个“节气月初”。如此循环反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存在季节性变化,每年的“节气月初”日期并不完全相同,大约每年提前6小时入内。如果某年的“秋分”恰好是农历八月初一,那么次年“春分”就可能是农历正月三十。又因为农历月份的大小和天数均有变化,“节气月初”所在公历日期也就随之变动——可能出现在某天,也可能连续出现在若干天之内。这就造成了“双春”和“无春”现象的出现。 至于“闰月”则是阳历概念,为了协调阴历和阳历之间“12个月为354或355天”的矛盾,人为添加的月份。其添加方法是在2月份之后加一个月,或者直接在12月份之后加一月,称之为“闰月”,这必然会造成该年内出现两个“立春”或“冬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