颟字解什么生肖?
这个字和猴没任何关系 。解释如下: 这个字读【mān】,指头上的头发很厚,像帽子(在头上戴帽子是古人的风俗习惯)。而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算成年了,所以这个词也指年已及冠、身强力壮的男子——这显然是指的生肖里的“午”,即马。
《周礼·保氏》云:“养国子以道。……有故,出入令之。……凡祭祀、宾客、丧纪、军旅、车马、衣服、宫室、舟舆,必告于五祀。”这里把祭祀、宾客、丧纪等事都归到“午”管,说明“午”是强壮有力的男人,能胜任这些事。
“未”在十二地支里排列第四位,它跟“午”的关系跟“子”跟“丑”的关系一样。这样,“未”“午”就成了双关语,用来指十二生肖里的两种动物:羊和马。 古书上常提到这种双关语,如《国语·晋语四》:“吾不以一眚掩大德。”韦昭注:“眚,目病;一眚,一目废。”又《论语·泰伯》:“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朱熹注:“放,鲁人也,生平不解言语,而尝对孔子问“何不食肉?’”这些例子里的“山”“食”都是双关语,其中的“山”实际上指的是“兽”,“食”实际上是“树”的意思。
在老北京,过去有一种玩儿法儿,叫作“颟”。这“颟什么”,是有讲究的,比如有“颟和合”,也有“颟侯儿”——“颟侯儿”其实就是一种用和合泥儿做的玩儿,也叫作“瓦侯儿”。这是老北京孩子们常玩儿的一种玩意儿。
“颟”字的“门”字框,其实与“颟”字的发音是无关的。这个字念“蛮”。老北京人说“颟”,其实并不是一个普通字典上能查找到的字,它就是老北京的读音,本字应该是“墁”。
老北京过去有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在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祭完灶王爷、二十四五把年货都采买齐整之后,孩子们便要开始准备新年里玩玩乐乐的家什儿。其中有一个最简单的“颟合和(和合)”。这玩意儿的制作非常简单,先在茶壶嘴的下边缠上一根线绳,然后灌上用热水化开的和合泥(黄土泥掺点儿锅底灰,再和上胶),从高处将茶壶嘴向下悬起来,然后提住绳端摇晃茶壶,这样从壶嘴中就不断地淌滴下泥浆来。由于下淌悬差大,泥浆流速也急,落地时由于冲击力四散,干后成蘑菇状,很像冬菇,所以玩儿它时,北京人也叫“踩蘑菇”。
“颟”字的读音其实很有特点。由于“颟”在普通话里并不是一个常用字,因此如果老北京人到外地生活,可能就会遇到有些字不会按“北京音”说的问题,比如这个“颟”字,外地人就只会用普通话说“mān”,不会用“蛮”来读。
事实上,“颟什么”的“什么”在老北京话里边常常是“说嘴”的。比如“颟”后面有时可以“颟”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信口“颟”。比如“颟石头、颟瓦片”,这些都是“颟什么”的延伸说法,但实际上真正老北京人平时里就是只说“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