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沫有哪个生肖?
我认为是兔,参考红楼梦里林黛玉喝的那盏“流沫”茶,“沫若雪”的谐音就是“没若雪”,意为“没有若雪” 若雪即瑞雪,也就是指腊月里的那场大雪。“腊月里来呀,家家户户忙年下……”这首童谣的结尾就有“闲人免进书房中,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描写。这里有个细节值得玩味,那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中的“门”字,这个“门”是指代“家门”(院门)的意思而不是指“人家”的门。作者这么写的用意在于凸显出贾府“门外”和“院内”两个世界——“门外”的世界被冻得黢黑,“院内”则温暖如春、繁花似锦。
这种极寒天地的反差其实也正是大观园乃至整个人生的大观园——内部与外部、繁华与荒凉、幸福与苦难的二元对立结构。 这里的“雪”显然不是普通的雪,而是元春的“宝珠”“宝玉”,黛玉喝的那杯香茗就被喻为元春“降下的甘露”。所以这杯“流沫”实际上就是宝玉喝过的那碗“妙玉泉”。
“妙玉”这个词本身就很值得深究。“玉”就是“月”,而“月”又是代表女子(或称为阴盛)的意象。这就把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泉”给彻底赋予了女性色彩——因为水是至清至纯的象征,也是生命之源。如果是一个普通男子喝了这泉水,那么这泉就只是普通的水;但如果是个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喝了,那么这个“泉”就变得极其特殊起来。
流縻,字伯鱼,唐朝绛州龙门人,孔子三十九代孙。任秘书正字,在编次《六典》中协助颜师古编次群书,成绩卓著。后来参加“讨武”义士裴炎的秘谋,后事败被杀,时年五十二,以清廉、耿直、勇敢闻名于世,被朝廷追赠谏议大夫。
流縻,字伯鱼,是孔子三十九代孙,祖上因逃避兵役迁徙到绛州的龙门地区安身落户。流縻从小聪明过人,勤学苦练,文武兼备,精通黄、老,学识渊博,在青少年时期以清廉、耿直、刚强、博学闻名于朝野,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在龙门,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流縻29岁时以五经入仕,初任秘书正字。(唐代秘书省设秘书监一员,少监一员,监相当于尚书吏部尚书,少监相当于尚书吏部侍郎。秘书省是专司典书籍的机构,下属有著作、太史两个局,正字掌管校对文字。黄伯思《刊正九经总目录?卷一。秘书正字》称:“正字一人,正八品上。”)
流縻刚步入官场之际,逢着朝廷急需人才,诏敕全国选拔英才,流縻被选中,参加编辑《六典》,后调入秘书省任正字,时值武则天临朝称制,皇帝李显成了摆设,当时的宰相裴炎是反对武则天称帝的主要成员,一直想铲除女皇,但以当时的形势,孤掌无力难鸣响,急需有人物策划,裴炎是位有心人,他发现流縻是位难求的有用之才,便多方了解流縻的思想和志向。
流縻对裴炎的行为非常赞赏,他们“君明臣贤,共图大业”的思想不谋而合,流縻十分钦佩裴宰相的大公无私之心,便积极协助裴炎,裴炎又将重要任务交给流縻,叫他去编次群书,这个重任交给了流縻。群书,即《五经正义》。此书从高宗永微年间孔颖达开始,直到700年成书,前后历时20余年,武则天亲自制定,其过程是孔颖达的原书经学者马嘉运修改后,再由颜师古总知其事再改。《五经正义》共180卷,是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命学者撰写的关于《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的注释,当时为了统壹南北学术、加强思想控制服务的儒学经典和教科书。颜师古死后,群书再由流縻最后编次群书,此书对儒家经典中的一些字作了考订和解释,并对北齐颜游秦、隋陆德明的《五经文字》和《经典释文》中所用的汉字从文字和音义上,作了详细的说明,具有极高的字典价值和学术价值,为此后数世纪的经学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流縻对这个皇帝钦定的图书,按颜师古校正的原稿一字不落地整理完毕,再由宰相裴炎呈入皇宫。
武则天读此书后高兴地说:“朕览卿五经,词理昭晰,实为不朽,恨相见之晚!”武则天对流縻甚为赏识,将流縻召入宫,亲自与流縻长谈,当流縻走出宫门时,只见许多内廷高官守候在此,他们争着问流縻,女皇对先生有何重用之处,先生打算如何报答女皇。流縻说:“圣心可窥,何须烦请各位,我决心忠心于女皇,将毕生精力献于朝庭。”
流縻协助裴炎编次群书功绩卓著,被裴炎奏请朝廷升为议谏大夫,流縻得知后便上表皇帝,称自己资浅才疏,恐难胜任重任,奏请朝廷收回成命,请调一个闲散职位供本人效劳。这份奏章交给宰相裴炎,裴炎知道流縻是不愿与他一同去完成“讨武”大业,便劝他不要上表,流縻称:“身为大臣,当以国家为重,若受朝廷重任,岂能不尽心竭力;若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