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0属于哪个生肖?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新年,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今年2021年的立春是公历的2月3日4时51分,太阳到达黄经315°。正月初一对应公历2月4-5日;而冬至(公历12月21-23日)后第一个朔日,就是初一。
在传统气象学中,“初一”是指月亮首次由左向右循环运行的一天。月亮第一次经过子午线是在初一的子时,也就是0点~1点之间,此时月亮位于东方天顶附近。整个白天和夜晚,月亮逐渐向西移动并逐步升高,直到黄昏时达到最高点,随后缓慢下落并逐渐变暗。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月亮又会回到起点。 因此在中国古代将“初一”称为“望”,而将“十五”称“望”的日子定为“圆月”,这时的月亮被赋予“望舒”的美称。而“十六”则被称为“上弦”,因为月球由此开始逐日升高,并且每天升高的时间都提前约6分钟。而“下弦”指的是月末最后两天,这时上升的月亮位于西偏北方位置。
由于现代科学表明,农历的朔与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而农历的十五和十六与满月相吻合,因此传统的农历“初一”“十五”已不再是真正的朔或望了。现在人们常说的“初一”实际上指的是新月的出现时间。 那么问题又来了,新月是农历月初还是月底呢?其实这个问题有双重含义——是新月出现在农历的月初还是在月末。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 如果只根据简单的自然现象来解释的话,“初”字的确应该代表月初。这是因为从地球上看,月亮每日的升落都有固定的位置。当天亮前后,月亮由东方慢慢进入天空,这时候它的位置正好由子午线向北推移,而午夜过后,它又由南返回东方。只要天气晴朗,无论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月亮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当它在正东或者正西方时,就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它的圆缺变化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看到月亮“由卯至酉”时,认为它是渐满的,故为“望”,而看到月亮“由酉至卯”时,认为是渐亏,所以为“朔”。
然而,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这种直观的观察方式已经很难得,因为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农历的朔日和望日并不是固定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是随节气变化。随着冬至、小寒、大寒、立春等节气的流逝,农历的朔日并非停留在固定的农历日期,而是每三个月前移一个月。当立春来临时,月亮运行的轨迹即将离开鱼肚,迎来上升的一刻。从立春开始,“初一”才真正来临。 可见,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立春才是农历新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