孞是什么生肖?
“孞”通“信”,即信用、信任的意思 《论语·学而》有言: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信而知礼,君子也。” 这里的“信”字就表示的是信用、诚信的意思。 所以子姓的起源就和信仰有关。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子产曰:吾闻之,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幼而学之,也可以曰‘知’矣;今吾年五十矣,不能天下。吾以其昏昏,何以使人兢兢业业?吾闻先王以尧舜为先,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夫民,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之所得以为仁也,君之所知,百姓之所贤,其谁不如?”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一个人从小学习知识,到十五岁,就可以称为“知道”了(古人十八岁为成人)。现在我已经五十岁了,还是不知道天下的道理。我每天都浑浑噩噩,怎么可以让别人战战兢兢的呢?应该去学习前代圣明君主的治国经验——那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老百姓是上天所生的,土地所养的,他们能够得到这些,是因为他们心地仁厚啊!作为君主,你该懂的道理,百姓们都懂,哪有不知道的?
孔子在这里大谈特谈的治国平天下之理,其实就是孝悌忠信,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这就是他所说的“知”。 关于这一点,在《论语·宪问》和《礼记·中庸》里有更加详细的阐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者不犯” 这里的“信”已经和后面的“礼”属于一个层次了,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
在十二生肖中,人们早已约定俗成使用“龙”字来指代属相,但龙字在古时候有特殊用途,不能随便使用,需要有个代替字“尨”,尨指代龙(月孛)。
尨字见于西汉简牍。汉代简帛中已见“尨”,如“莫(暮)野尨”,“莫(暮)野尨”当即“暮野龙”,“龙”字是当作代称使用,指代天体。
《说文》称尨有犬之属,非也,尨非具体动物,而是指代月孛星座,与十二属相的“龙”字通。《论衡·言毒篇》称“南方多蛇,人并愁毒”。则蛇属有蛇毒,尨属有尨毒,是蛇与尨之比象。“尨”指代龙,所以十二属相中除龙字外,人们还使用“尨”字,但使用率不高,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尨字。
尨的本字为孞,《广韵·德韵》:“孞,尨,长毛狗也。”段玉裁注:“长毛狗也,说非是也。《文选》王充《论衡》:‘狗死称犬,犬死称狗,尨死称狗。’然则尨乃狗之别名耳。《齐语》注:‘大者为尨,小者为犬。’又曰:‘大者曰猳。’一曰尨,一曰猳,则皆狗之大者。扬子《方言》曰:‘南楚江湘之间,谓狗曰猳。’皆非字也。《周礼·春官·司几筵》:‘置黍稷,菹,醢,脾析,炙,皆具。’郑氏注:‘菹以麋、鹿、貆、麋,麋、熊、豕、牂、犭蜀、尨、麇、鴞,五味和之。’《尔雅·释畜》:‘注犬一岁曰forge,二岁曰老犬,三岁曰犁,大者曰尨。’《集韵》引作猳。王充曰:‘狗死称犬,犬死称狗,尨死称狗。’《说文》:‘尨,犬属。’《说文》所谓犬属者,狗也,尨即狗之大者。狗之大者亦得称狗,故王充有言也。凡字从狗者,犬也。狗之字狗者,其大者曰尨,其小者曰狸狗、子狗。
“孞”是一种介于狗和豺之间的动物,属于野狗类群。从孞字的字源看它是一种长毛的大型犬类。它在古文中常常和犬放在一起提及,比如《论衡?解除篇》里说:“大者曰尨,小者曰犬”;王充先生也在《论衡?言毒篇》里说:"狗死称为犬,犬死称为狗,尨死称为狗。
这些描述可以理解为“大狗曰尨,小尨曰犬”的意思,就是说犬和尨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根据个体来说。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一样,一个成年犬和未成年尨的体格可能相差不大。这更说明了尨与犬之间存在相当的近缘关系。现代的狼犬体格健壮,犬毛浓密,应该也是和“尨”的相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