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有哪些问题?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幼儿园课程问题已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施良帕克(1968)和施莱因曼(1970)分别对德国和美国的幼儿园课程进行了研究;皮亚杰和英格尔曼(1964)对苏联的幼儿园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安德森(1962)对联合国推出的《国际初级教育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某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幼儿园的课程现状以及未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学者专门针对某个国家的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其改革趋势进行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西方幼儿园课程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特点表现为:(1)内容上,重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重视儿童自我表达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组织方式上,逐渐从一个侧面对儿童进行教育改为多方面对儿童教育,由“学科中心”转变为“儿童中心”:(3)教学组织形式上,从集中式教学改为分散教学;(4)课程评价上,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儿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课程的实际效果,力求做到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些趋势是:(1)课程设计更加符合幼儿年龄特性和身心发展规律;(2)更加强调幼儿的直接经验;(3)课程思想更加多样化;(4)课程目标更加综合化和多元化;(5)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6)课程组织的形式更加灵活;(7)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化、指标化和系统化。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西方幼儿园课程的整顿和反思时期。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出现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潮。这股改革的热潮,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实践表明,这场幼儿园课程改革运动过于激烈,所提出的某些改革问题比较抽象,不能解决幼儿园实际存在的问题。于是,从80年代末开始,美国又进行了关于学校课程改革的反思。事实证明,一场有效的课程改革运动,必须考虑教育系统的内部活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
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西方各国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计划更加完善和丰富,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2)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完整性、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3)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现实社会;(4)课程组织形式从学科纵向组织逐步转变为横向组织;(5)教学评价在反思既往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客观、科学的测量评价。
通过以上对国外幼儿园课程变迁和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关注儿童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展。作为世界幼教大国的中国,我们的幼教理论和实践是否也能尽快的与国际接轨呢?答案是的。中国台湾省高雄市第二幼儿家、江苏如皋市花园幼儿园和云南瑞丽市的幼儿园、上海杨浦区的小红帽幼儿园等已分别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幼儿园结为非官方的姊妹园,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吸收发达国家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