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是几九?
春节(农历新年),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公历1月21日或3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即为“大寒”。这时,天气寒冷到极致,标志着冬天的开始。 大寒过后,雨水到来。立春,节气之首,万物萌动。
雨水、惊蛰、春分,春天渐渐走近了。谷雨前后,气温回暖,万物生长。 清明至谷雨期间,北方冷空气仍较活跃。立夏之后,气温升高明显加快。小满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达到18℃以上。芒种前后,华北等地出现高温晴热天气的概率增加。夏至后,除青藏高原和东北之外,我国各地白昼时长均超过10个小时。小暑大暑期间,江淮流域梅雨结束,中国东南部地区进入盛夏;立秋后,北方地区雨季逐渐终止。白露后,残余的夏秋余热逐渐消散,寒气生起。寒露霜降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渐冷。立冬大雪小雪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立冬以后,黄河流域初霜期显著提前。小寒至大寒,是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一段时间,隆冬来临。
冬至前后,白天最短。“数九”从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依次类推。当数到第八十个“九”的时候,数九结束,严寒的冬春交替之时,就是“惊蛰”节气到了。 “九九消寒图”有文字式、图表式等多种。人们通过画图的方法,记录每一日的寒冷程度,以观察到真正的“九九消寒”。 而如今,科技发达,我们已经不必再像古时一样,每天观察天气、记录天气,来计算“九”,来等待“惊蛰”。我们只要打开天气预报,就可以看到每一天的温度变化,从而计算出每个“九”的温度,来感受“数九寒天”的感受,再对比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大概就能对我国的节气变化,有个清晰的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