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纪是什么生肖?
1931年,农历辛未年,羊年。 清咸丰帝驾崩,慈禧太后开始正式垂帘听政,称“慈羊”。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年号“洪宪”,有“洪羊”之称。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发动侵华战争,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因日军服装与洋人相似且不易辨认,又值农历九月初一,故日军来袭被称为“九羊”(亦称“九阎王”)。 而东北地区正在发生着一件大事——张作霖被炸身亡!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接管奉军,成为东三省的新任领袖。此时,日本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而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也与日俱增。
随着抗战一途的日益紧迫,老蒋为了阻止日寇入侵,遂策划“剿共”计划,逼迫共产党出师抗日。 岂料,中共早已看穿蒋之奸诈,于是联合东北军,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由将老蒋的军队吸引至河北,为日后的全面抗战做好了铺垫。 “九·一八”之后不到三个月,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军奉命出征,与关内的国民党军队携手作战。 老蒋的如意算盘打得响亮,却未曾想自己已经被中共联手制衡,而后更有八路军深入敌后发展壮大,让本就实力悬殊的国民革命军更加力不从心。 抗战初期,国军虽屡败日军,但多是因为武器和战术落后而导致的惨胜。日军此时并不愿与国军进行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战役,而是不断侵扰袭扰,试图击溃我军斗志。 面对强悍的敌人和不利的战局,国军中的杂牌军和中央军都开始有所怨言,认为东北军“吃败仗”,拖了全国抗日的后腿。
其实,东北军的战斗力不容置疑,只是他们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既要抗击日寇,又要防止内乱,实在是腹背受敌,左右为难。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双方都察觉到对方已成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暗中博弈愈加激烈。 为了斩断老蒋勾结日寇、破坏抗战的魔爪,我党主动释放善意,提出“团结御侮”的主张,并建议东北军南下,与陕甘宁边区及华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抗日铁壁。 然而,老蒋却不愿放虎归山,他授意何应钦给张学良发去一道密令:“如张将军继续留在华北,而不肯来重庆的话,那么,我们只好把他看作是汉奸了。” 老蒋这明晃晃的威胁令张学良很是恼火,他直接给何应钦回了封怒气冲冲的信:“委座(老蒋)这样怀疑我,太使人失望了。我若真是汉奸,还要回到延安去吗?”
随后,不甘受人摆布的张学良毅然率部东渡黄河,进入抗日根据地,使我党提出的“南满、北满”的构想变为现实。 当老蒋发现张学良已经脱离自己的控制时,不禁气急败坏,立即命令何应钦准备对东北军实施军事进攻,并派宋子文前往劝降。 不料,正如何应钦所料,东北军中虽鱼龙混杂,却有我党掌握实权,即便一些高级将领对张学良不满,对我党也是心服口服。当宋子文奉命前往劝说张学良投诚时被当面拒之门外,宋子文的所谓“好意”,也被一口回绝。 见拉拢不成,老蒋转而使用威胁利诱的手段。他先是以重金收买策反,不料却被我党识破,钱财没拿到手,反倒让我军在内线做了文章。
眼见利诱不行,老蒋又玩起了政治把戏。他假惺惺地授予张学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的头衔,然后让宋子文捎信过去,声称如不答应投降,就“军法从事”。 面对老蒋的威逼利诱,张学良怒不可遏,当即命副手何柱国转告老蒋,如果真要动武,东北军的10个师加上6个旅,共16个师的兵力全部投到延安,也足够把延安从地图上抹掉了,让老蒋无功而返。 经过“九·一八”“双十节”等一箩筐的事,东北军上下已被彻底激怒。 为了争取最直接的抗日机会,张学良决定亲赴延安与中共谈判。 他通过叶剑英转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中共能够给予支持。 对此,我党欣然同意,并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张、杨两将军须坚决抗日,反对妥协;二是不能接受任何条件的补偿。 得到叶剑英肯定的答复后,张学良激动不已,他对杨虎城说:“目前局面已呈一触即发之势……我们应当立即准备,随时可以行动。”
1942年5月2号,张学良亲自率领一个团作为先遣部队,前往延安与中共中央谈判。在途经黄陵县时,他又特意前往黄帝陵拜祭,寓意与黄帝后裔共御外敌。 在延安,张学良会见了林伯渠,就缔结盟约达成了基本共识。随后,他致电蒋介石,提出了“恢复国共谈判”、“停止攻击延安”和“共同防御日寇”的三项要求。对于张的来电,老蒋只答应了第三项,拒绝协商其他事宜。
不过,当张、杨二人看到延安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展壮大的样子,又听闻延安军民喊出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汉奸走狗”之时,想必老蒋的那点允诺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