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表十二生肖哪一个生肖?

喻励喻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五行大义》中,将十二地支依次与五行、五方、五脏相配,分别为: 寅木—甲木 卯木—乙木 辰土—戊土 巳火—丙火 午火—丁火 未土—己土 申金—庚金 酉金—辛金 戌土—戊土 亥水—壬水 子水—癸水 丑土—己土 寅木—甲木 这样正好一环扣一环,丝毫不乱。 接着再看看阴阳五行中的阴阳分配: “阳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阴偶数(二四六十八)为阴;阳数相加(1+3+5+7+9=25)减一得二十五,阴数相加(2+4+6+8+0=26)减一得二十三,故曰“阴阳少(shào)壮”。”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顺序: 子( 阳)->寅( 阳)->辰 (阳)-> 午(阳) – > 申(阳)–>戌(阳)-> 庚(阳) – > 辛( 阴)-> 癸( 阴)-> 甲( 阳) – > 丙( 阳)-> 戊(阳)——> 庚(阳)-> 壬( 阳)-> 乙( 阴) ——> 酉( 阴)

从上面的排列可以看出,十二生肖是按阴阳比例分配的,每个卦象都是阴阳各半,所以每一年都有人们所说的“太岁”。 每年的“太岁”也就是这一年里大家必须恭恭敬敬地对待的年神。 那“太 岁”到底是哪几位呢?

《尔雅·释天》云:太岁,岁星也。”郭璞注:“行次如岁星,故名太岁。” 可见太岁就是恒星中的岁星,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太岁”却变成了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守门人”——木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在古代,人们观测天象主要是为了算准二十四节气,以便安排农事——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太阳周年运动的周期,它的起点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北的时刻。 而现在我们所用的公历实际上是把地球公转轨道作为坐标系的,用天文仪器测量每一年的开始,以这一年开始计算年龄(这也正是为什么1月1日是新年)。至于农历,则是把两个太阳直射点回归年定为一年的长度,把冬至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这实际上是把北斗七星和太阳结合在了一起[1]!

这样一来,古人眼中的“太岁”——岁星就被我们抛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而木星因为最大最亮并且又是太阳系中最重的天体,被挑中了充当“太岁”的角色。 尽管木星被选为“太岁”有点冤,但它确实也是十二宫首位(在罗马神话中它属于司管生育和农业的女神朱诺之子[2])。

苍晨悦苍晨悦优质答主

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产生方式,与民俗、天文、易学等传统文化相关,甚至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但是,人们对生肖的研究,多为文学性、民俗学层面的;在生肖的具体产生时间、具体过程等考证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生肖产生于商代,有人认为产生于汉代。甚至还有些学者认为:生肖文化是“舶来品”!

生肖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目前掌握的资料表明,生肖文化起源于商代,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生肖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出现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如《左传·昭公29年》中,记述了齐景公与晏婴的谈话,晏婴说:“地之动物,为人,能者行之,蛊(动也)焉。天之 animal,行也。行有十二,公知 (焉)。……虫必化,故不知其本,若亦二也,蛊焉。天之辰,鹑火也,鹑火为鸟,鸟为牡,鸟敝矣。公若不改,必有大咎。虫、鸟、星、辰,万物之象也。以天观人,尽行也。是故生者,必象之。”所谓:“辰”即十二辰,也就是十二地支。所谓:“虫、鸟、星、辰,万物之象也。”即是说当时天文学家们将天上的星空分成了二十八个星座,分别是东宫七宿,星象是苍龙,主春夏之气;南宫七宿,星象是朱雀,主夏气;西宫七宿,星象是白虎,主秋冬之气;北宫七宿,星象是玄武(龟蛇缠绕),主秋冬之气。古人又将二十八宿分成四宫,与四方、四时、五行相应,为四象。二十八宿中,在天空上比较亮和比较明显的十二宿即与十二地支相配,其中东方苍龙从角宿到心宿的七个星宿与寅、卯、辰(青龙的头尾、身体,相当于春季三个月)相配,南方朱雀从张宿到轸宿的六个星宿与巳、午、未(红雀的头、身、尾,相当于夏季三个月)相配,西方白虎从翼宿到毕宿的七个星宿与申、酉、戌(白虎的头尾、身体,相当于秋季三个月)相配,北方玄武从斗宿到奎宿的六个星宿与亥、子、丑(黑玄的龟背、蛇头、蛇尾,相当于冬季三个月)相配。这就是十二辰;“象”指万物模仿星象之义,即地面上的万物和十二辰是相应的。于是,在当时的天文学家眼中,十二地支分别与十二种动物发生了联系。到了汉代,十二地支又与十天干配对形成“六十花甲子”,这种组合与年月日时相对应,就成为了古代纪元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的联系,仅仅是一种天文学上的配对,生肖文化要完全形成,还必须借助于干支纪元。干支纪元最早开始于汉代。这种纪年法,后来还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在《后汉书·顺帝纪》中有一段文字记述了一个关于生肖的事件:“(顺帝)阳嘉元年,正月,旦,地震。……于是二月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生育之元气存焉。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之难备,死亦难尽。凡兆人之情,乐天安土,生于东方,不欲入西方,岂非其类不与木石同致乎?今使巫觋、鼓舞、禳厌,所在充满,吏为设禁,不得收敛。自今犯者,勿拘扫除,以永除去奸风,广致和气。’”所谓:“巫觋、鼓舞、禳厌,所在充满”即是当时百姓利用巫术等手段祈祷和禳除祸害,占卜自己或小孩的吉凶祸福之事,足见,十二生肖在东汉时候已深入了人们的生活。

而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之间联系的产生,除了天文学上相应以外,恐怕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也不无关系。《易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性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