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表十二生肖哪一个生肖?
在《五行大义》中,将十二地支依次与五行、五方、五脏相配,分别为: 寅木—甲木 卯木—乙木 辰土—戊土 巳火—丙火 午火—丁火 未土—己土 申金—庚金 酉金—辛金 戌土—戊土 亥水—壬水 子水—癸水 丑土—己土 寅木—甲木 这样正好一环扣一环,丝毫不乱。 接着再看看阴阳五行中的阴阳分配: “阳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阴偶数(二四六十八)为阴;阳数相加(1+3+5+7+9=25)减一得二十五,阴数相加(2+4+6+8+0=26)减一得二十三,故曰“阴阳少(shào)壮”。”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顺序: 子( 阳)->寅( 阳)->辰 (阳)-> 午(阳) – > 申(阳)–>戌(阳)-> 庚(阳) – > 辛( 阴)-> 癸( 阴)-> 甲( 阳) – > 丙( 阳)-> 戊(阳)——> 庚(阳)-> 壬( 阳)-> 乙( 阴) ——> 酉( 阴)
从上面的排列可以看出,十二生肖是按阴阳比例分配的,每个卦象都是阴阳各半,所以每一年都有人们所说的“太岁”。 每年的“太岁”也就是这一年里大家必须恭恭敬敬地对待的年神。 那“太 岁”到底是哪几位呢?
《尔雅·释天》云:太岁,岁星也。”郭璞注:“行次如岁星,故名太岁。” 可见太岁就是恒星中的岁星,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太岁”却变成了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守门人”——木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在古代,人们观测天象主要是为了算准二十四节气,以便安排农事——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太阳周年运动的周期,它的起点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北的时刻。 而现在我们所用的公历实际上是把地球公转轨道作为坐标系的,用天文仪器测量每一年的开始,以这一年开始计算年龄(这也正是为什么1月1日是新年)。至于农历,则是把两个太阳直射点回归年定为一年的长度,把冬至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这实际上是把北斗七星和太阳结合在了一起[1]!
这样一来,古人眼中的“太岁”——岁星就被我们抛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而木星因为最大最亮并且又是太阳系中最重的天体,被挑中了充当“太岁”的角色。 尽管木星被选为“太岁”有点冤,但它确实也是十二宫首位(在罗马神话中它属于司管生育和农业的女神朱诺之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