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指什么生肖?
“科”指的是“科目”“举”指的是“选拔”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科目选拔”——简言之,“科举”就是指古代汉朝至清朝时期所实行的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下人才怎么选出来呢——分三步。
第一步是报考(投考),有学问的人向有关部门投稿(试卷),相关部门进行筛选,选中的人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是考试,被选中的考生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分为天子试与廷试两次,取中者为状元、榜眼等;
第三步是录用,皇帝根据考试成绩和考官推荐同时结合个人资历,授予相应官职并确定品级(状元授翰林学士,榜眼授内阁学士)。
这样选出来的人才当然是有问题的——因为考试本身就有问题! 首先,考试的内容就问题重重。以明经、进士为例,他们的考试科目除诗赋外,还有“时务策”,也就是要求考生撰写论述当前治国策略的文章。可是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治国之策”并非出于科举应试的需要而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现实政治的体验,或者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对策本身就不可能摆脱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其次,人才的素质同样有问题。由于科举重文轻理,导致考生普遍重视诗文写作而轻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学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和素养长期落后于西方。 再则,整个科举制度有始无终,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明朝末年学者黄宗羲就深刻指出,天下人才之多少不是由科举来决定,而“其取之使庶士上之人,不能无上下左右前后中之见,其取士之法,又往往出于私意,无所据依……故其得失难以概知也。夫既不以郡县之多少决其任使,又不以考试之得失决其去留,则人材之兴废何功之有?” 总之,封建社会所谓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实是弊病丛生,很难起到真正的选贤用能作用,这一点从宋朝开始实行的“恩荫制”就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