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代表什么生肖?
“刍”字在古代指的是用来祭祀的熟牲,是礼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周礼》中记载了“刍”的数量和使用情况:天子用犊(黄色公牛)七,诸侯用五,大夫用三,士只能用一(蓝色公牛)或者一羊。 那么根据“以刍代牛”的原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子打平年号,用了十四头黄牛;诸侯打了十年平年号,用了九头黄牛;大夫打了七年平年号,用了六头黄牛;士只打了三年平年号,用了两头黄牛或一头山羊。 如果遇到丰年,情况又有所不同。《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凡祭,饰其俎,备其酒浆。”“祀五帝则角黍,享先王用粢米、稷米。”这里提到了两种材料制成的饭食——角黍和粢米。
据考证,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而粢米则是加工过于精细的白米。在周代,粽子是用棕叶包着的,外形类似三角形,因形似牛角而得名“角黍”。 既然有粽子,那就意味着逢到吉日,皇帝要吃粽子。不过这粽子的规格可不像现在这么随意,按照规定,粽子里必须放入四种原料:黍米、糯米、黄豆和莲子。而且在祭祀之后,这些多出来的食物还不能浪费,必须分给大臣们一起分享。 有了“刍”和“粽”,就能推出生肖中代表的动物了。在周代,每逢大事都要进行占卜,看是否与星辰运转、阴阳变化等自然规律相符。如果所得结果有疑议,就得重新进行祭祀,以求得神灵庇佑。
根据《左传》等书的记载,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晋楚争霸,战况胶着之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奇闻异事: 晋国准备攻打楚国,可是尚未开战,先派出的探子就遇到了一场奇怪的风暴——只见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随行的部落首领们感到事情不妙,纷纷命令部下快跑。这时,晋国大将荀偃却坚持留在原地,不肯撤退。
众人见他坚决不改主意,只能硬着头皮与他同行。没想到刚进楚境,风雨就停止了,一行人平安无事。 此事被载入史册,成为美谈。然而史书没有记载的是,他们遇到的这场风雨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焚舟破郢”之前,楚国的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