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代表什么生肖?
“卓尔不群”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夫圣人之思,盖非然乎!夫天,积气而已,积气那有所谓高下。然则北冥之鲲,非特比他目鱼之形阔大止也;东海之大,非特比西海之波深广也。然则天地,朝晦之易位也。日月,昼夜之短长也。山陵之高大,水泽之分流也。禹之行水,舜之临州,孔子之功格,子贡之言致也,皆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道者哉?故曰:‘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虑之而后安,行之而后得,若吾所谓由象、由色、由声者也。 今谓之人曰:‘尔与彼,一理也。尔何趣焉,何利焉,且何责焉。’人必曰:‘我欲富贵也。’曰:‘如何而富?如何而贵?’曰:‘有所耕作。’曰:‘何为耕作?’曰:‘取此舍彼。’曰:‘何以取之?’曰:‘尽此而止。’”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孟子的弟子问怎样才能称得上博学多闻。(其实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如何成为杂学家”) 孟子给了一个颇为奇特的答案——只要不停地学习就行了,不需要刻意去研究那些所谓的经典名著。因为——天底下没有哪本书所记载的内容才是天下至道,也没有哪本书才算是天下第一书。
天地之间就像一座巨大的图书馆,你每天只需要在里边阅读、思考、体验就行,不用规定自己一定非得读哪些书、考哪些科目,只要你一直在坚持学习,你就是“博学”的。 那些所谓的经典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都被一代代的人反复阅读、讨论、修订过许多次,直到它们被证明是有价值的,才被称之为“经典”。 而那些虽然被广泛阅读但却一直未能被列入“经典”的书,恰恰是因为它们被大量阅读却未能被证明有价值,所以就一直被摒弃在“经典”之外了。所以真正的博学,其实就是“学好多书”——这跟做学问没有任何关系。
生肖龙在十二生肖中独享“天下之主”的美誉,它体态矫健庞大,怒目金睛,犄角峥嵘,龙爪锋利,浑身金鳞,能腾云驾雾,飞沙走石,在水里它翻波逐浪,漫兴遨游,在陆地它追山赶岭,足不停趾,行空时凌霄翥云,上遏日月。它既是阳的象征,又是德的象征,是吉祥和腾飞的象征,更是天地之灵的象征。从这些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就是“卓尔不群”。
“卓尔不群”一词出自于《汉书》:董仲舒“每下帷讲书,游意於六艺之末,流连於仁义之恩,著於空旷之表,游於精神之域,登大化之门。窥兴亡之统,见得失之变。观交错之运,见阴阳之需要。昭道术之广大,述先圣之绝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极道之莫,遂温良之知。张是非之弦、通古今之谊,记先王之事,通当世之务,正法度之数,别仁义之纪,褒贤圣之美,裁群下之浮。以传梦象,考宪章。上揆之天,下验之地,质诸人,参阴阳,总方寸,一仁义,约广博,狭放旷。遂性养浩然之气,塞群体之要;因二仪之伦,除烦就说,广主意指,昭章道故。尊主卑臣,威德遍四海”,其尊师若此,可谓卓尔不群矣。这一段话讲的就是董仲舒闭门读书,聚精会神研究六经的道理,游心于“六艺”的义理和教化中,留连于仁义的恩泽里,立足于空阔遥远的处所,驰骛在精神的领域,登上万物变化的门径;考察国家兴亡的规律,明了治乱的差别,观览不同学术思想的交互流通。看到阴阳变化的征兆,阐明学说的广大深远,继承了已中断的孔子等先圣的思想,探索幽深玄妙的道理,搜求隐藏微妙的义理。
词中的“卓”是高超、杰出的意思;“群”是合群、与人和睦相处;整个词语是说学问、品德超群,有卓识远见,不同流俗,不与他人一般见识。“卓尔不群”是形容人的品德、学问及才能远远高出大家,与我们经常听到的“鹤立鸡群”有相同的含义。“卓尔不群”的“卓”与前面的“出类拔萃”的“拔”音相似,意义相关;同时我们还常将“卓尔不群”与“超然独处”合用,成语“卓然不群”、“超然卓群”都是“卓尔不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