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代表哪个生肖?
“祀”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祀,祭也。从示、音。”也就是说这个“祀”字上面是个“示”字头,下面是个“音”字。而“示”字有“天、神”的意思;“音”字的本义指“乐声悠扬”,后表示“声音”之意。所以“祀”的本意是指“以音乐和祭祀”来表达对天地神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我们看一下《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关“祭祀”的记载: “大宗伯……职供先王先妣之祧,孝孙、世妇奠粢盛,祭祀以笾豆之荐,享先王为醴齐,饮祀为盎齐。” 郑玄注解说:“祧者,宗庙之主,祭祀不撤去。”“荐,黍稷曰粢,稻粱曰盛。”“盎齐,酒名,甜。”“醴齐,酒甜。” 大意是说,主管祭祀的神职官员,要准备好供祖先享用的新鲜食品,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祭祀,还要备好甜酒和饮料,让祖先尽情享用。
这种对祖先的祭祀在古代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事儿,不仅要有适当的礼仪和仪式,而且还要选好合适的祭祀日期。在周代,一年之中有大祀、中祠和小祠之分。大祀指天子祭祀天地之神;中祠指祭祀五帝及祖宗;小祠则指祭祀山川、五岳等。时间上也有讲究,大祀是在春天祭天地,秋天祭五帝,中祠和小祠的时间分别由春夏秋冬四时的不同节气或时间段来决定。
那么到了汉代以后,“祭”字出现了简化的写法,“礻”省写成“示”,这样一来,“祀”就代表着“祭”的意思了。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举行祭祀”或者“进行祭祀活动”。如《仪礼·士昏礼》中有:“祀于宗。”意思是说新嫁的姑娘要在丈夫家族里举行的仪式上向祖先致敬和问候。 再一个意思就是“供奉神明”、“供奉鬼神”。这个意思也是来源于对祖先祭祀的引申含义而来。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所以“祭祀”其实就是给死去的亲人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让他们也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丰衣足食”。所以又延伸出“供养”、“敬献”(财物)等的含义。
在十二生肖中有鼠、牛、猪、鸡、狗等字没有被避讳。
然而,“兔”字在秦代就被避讳了。当年,为逃避秦始皇嬴政的苛政,刘邦曾一度在外蛰伏。他的义父“老太公”在秦代被“兔”字所累,并险遭横祸。秦代有法律:凡年过70者,必须报县,听从召唤,供役使。老太公既已年过7旬,是到报县召使的法定年龄了。刘邦深知“老太公”的命关系到自己的根“大祸起于家门”,便想出一个妙计,给“老太公”改名为“刘太公”,报县召使时以此名上报。
秦代崇尚“老”字,秦始皇称他自己为“皇帝”,称自己的父亲为秦“庄襄王”,其祖父秦昭襄王又称“秦王”,更以前的历代先王都称“君”,唯独始皇帝的曾祖父秦孝文王称“秦公”。“公”字在当时仅次于王爵一级,所以“老太公”在当时是非常尊贵的称呼,以此命名是犯大忌的。在当时“刘”姓不旺,“刘”姓又犯太岁的“卯”属“兔”,“卯”又为犯忌,所以刘邦称“老太公”为“刘太公”既不犯“老”的大忌,又免除“兔”字所犯太岁之凶,既避了讳,又暗合风水。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为了报答天下百姓长期忍受暴秦之政的痛苦,下旨免除秦代全部弊政和一切苛捐杂税,连封建王朝最大的象征皇玺也改为玉虎,象征天下像老虎一样的威严,像小猫一样地对待天下百姓。因为“兔”字所犯太岁的凶也消除了,为表示不忘旧恩,汉高祖刘邦又将“老太公”名字恢复,并亲自做文章解释了当年为“老太公”改名的事宜,从此以后,百姓将“老太公”的称呼广为流传,并成为对长辈的尊称沿用到今天。
可见,十二生肖中的“兔”,从汉代开始就被“免”字取代。汉代以后,直至清末的2000多年中,十二生肖中的“兔”字,始终都用“免”字替代,且与今天所用的“免”字的字义完全相同,并无二意。特别是康熙12字辈中,明令康熙御用“兔”字辈,用“免”字表示。从此,十二生肖中的“兔”字,均用“免”字替代。直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2生肖中的“兔”字仍未恢复使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袁世凯为了表示“新政”,下令恢复十二生肖中“兔”字的使用,从此“兔”字才得以复用。